-
马尾实验小学班队会教案
时间 班级 (中队)
2015.3.20
地点 班级
主持人 形式
游云华
三(1)中队
浓浓拗九节,深深感恩情
班会
主题
一、多媒体出示本次班会的主题《浓浓拗九节,深深感恩情》 通过图片展示相关拗九粥及歌谣,并介绍坳九粥的做法 二、介绍“拗九节”由来及习俗 每年阴历正月廿九日,是福州传统的“拗九节”。福州民间称正月初九为上 九, 十九为中九, 廿九为后九, 故此节又称 “拗九节” 。 福州方言中 “后” 与 “拗” 谐音。福州人认为,逢“九”不顺利,因此每年这天,岁数逢九或九的倍数的人 都要过“九”。
班 队 会 内 容
“拗九节”主要是从民间流传的《目连救母》故事而来。据传,古印度僧 人目连之父常年经商,家中骡马成群,财宝无数。其母青提则反之,她最恨出家 人。目连一心向往佛、法、僧。长大后,一次他外出经商,临行时对其母说: “孩 儿出外求财,母亲在家要积德积善,对出家人要如同对孩儿一样。”其母应允。 谁料目连走后,其母依然如故,凶悍地把登门化缘的僧尼全都赶走,吝啬到一顿 饭也不肯布施。半年后目连返家,听说其母对出家人极不友好,遂向其母查问原 因,其母一听大怒,斥道:“你竟不信你母亲?我要是对出家人不好,七日之内 不得好死,死了坠入阿鼻地狱!”七天后其母果然暴死。目连悲号涕泣。如来佛 见目连至孝,便对他说:“你虽修成了罗汉,但靠你一人的力量救不了你母亲, 须广造盂兰盆会,使天下饿鬼全能吃饱,你母亲才能得救。”于是目连请十方僧 众广设盂兰盆会,超度众饿鬼,其母方得脱离地狱。
目连每天送饭奉母,饭屡被小鬼吃去。后目连设法煮了表面难看的“拗九粥” 送去,小鬼见状就不吃了。其实“拗九粥”是用荸荠、花生、桂圆、红枣、红糖、 芝麻等一起煮成。 三、游戏 大家知道在拗九节那天要干什么了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每组请二位同 学, 一位正对屏幕, 一位背对屏幕, 正对屏幕的看着屏幕上的关于拗九节的习俗, 做一些动作让另一个人猜,猜对+10 分,猜错不扣分~! 四、展示学生孝顺节照片 五、总结 “拗九节”既是敬老爱老助老的孝顺节,又是除病灭灾送穷奔小康的节,是值得 提倡并加以发扬光大的。
活 动 照 片
(2 张)
-
拗九节、拗九粥
拗九节(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九节” 又称 “后九节” 、“孝九节”和 “送穷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 ,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人的岁数逢九,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 (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 (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 ,以求平安、健康。在福州人的传统观念中“九”是不好过的。
拗九粥做法
1. 糯米、花生和红豆事先用温水浸泡2个小时左右。
2. 除红糖和荸荠外所有材料放入电压力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熬成粥。
3. 荸荠洗净除蒂部外,其他地方削去皮放入烧开的水中煮5分钟左右。
4. 取出沥干水份备用。
5.在熬好的糯米粥中加入适量的红糖。
6.盛出,摆上焯烫好的荸荠,好吧,送父母、送家人一碗“拗九粥”吧,浓浓的爱意哦。
-
主题班会教案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活动目的: 1、让同学们了解“拗九节”的来源、习俗、传说等。
2、借“拗九节”这一福州特有的节日,让同学们感受、体验到爱的无私和伟大,唤起同学们回报父母之心。
3、强化同学们的传统美德意识,营造“敬老爱老”的感恩氛围。
活动过程:
(一)活动基本情况
1.时间:2016年3月2日 2.地点:初二(3)班
3.班主任:林红 4.主持人:辛怡然
(二)活动程序
第一环节 引出班会主题
?何为拗九节?
(播放音乐:《感恩的心》)
今年2月20日,即正月廿九日,是福州传统的“拗九节”。福州民间称正月初九为上九,十九为中九,廿九为后九,故此节又称“拗九节”。福州方言中“后”与“拗”谐音。福州人认为,逢“九”不顺利,因此每年这天,岁数逢九或九的倍数的人都要过“九”。家里要为其煮“拗九粥”与太平面,以祈其逢凶化吉,除去晦气,羁上好运,平安地跨过“九”的门槛。已婚妇女也要为父母送上一罐“拗九粥”,以示其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及对父母的孝敬之情。
“拗九节”又叫“送穷节”,意送走穷神。传说上古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为穷子,他后正月晦日(即正月初六)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却穷子。旧时以阴历正月晦日为送穷日,后不知如何演变,至明、清改为正月廿九日。早年每逢这天,
福州城总是挨家挨户大扫除,清理家中破烂尘秽,并将之作为垃圾倒掉,谓之送穷。
由此看来,“拗九节”既是敬老爱老助老的孝顺节,又是除病灭灾送穷奔小康的节,是值得提倡并加以发扬光大的。
?拗九节的由来(传说)
福州的“拗九节”历史悠久,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地方节俗。 很久以前有一对母子他们相依为命,后来母亲去世了,儿子痛不欲生。每天都要带上母亲生前最爱吃的食物前去祭拜。就这样年复一年。
有一天,儿子梦到母亲对他说,每年的正月二十九这一天总是有一群恶鬼来抢食。母亲人来体衰斗不过他们,就只好饿着肚子。儿子听了伤心不已。醒来后,绞尽脑汁终于想了一个办法。他知道母亲爱吃糯米做的甜食,于是就用糯米、花生、芝麻、红豆、红枣、桂圆等放在一起,熬成粥,并在粥里加入红糖。正月二十九这一天来到母亲坟前。
第二天,母亲又来托梦说,那些恶鬼又来抢食了,但看见,儿子儿子瓦罐里装的东西,又粘又黑,上面还有不少像小虫子似的,说不清不是什么的东西,恶鬼门都不敢吃,母亲终于没有饿着肚子。母亲还说儿子送来的东西很好吃,他很喜欢。从此每年的正月二十九,儿子总会熬上一锅母亲爱吃的拗九粥送给母亲。
人们感叹儿子的孝心,渐渐的这种习俗在民间传开了,每年拗九,儿女们都会为父母送上一碗拗九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恩之情祝愿父母健健康康,平安长寿。
第二环节 故事展示
拗九节 “孝”故事
?故事一 百里负米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人叫仲由,字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他非常孝敬父母,因为从小家境贫寒,生活节俭,经常吃野菜度日。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为了让父母能吃上米,仲由从一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来给父母吃,使父母健康长寿。
?故事二 扇枕温衾
黄香九岁就失去了母亲,他思慕母亲极其哀切,乡人都称赞他的孝心。他年纪虽小,但做事不顾劳苦,对父亲非常孝顺,夏天酷暑炎热,黄香就挥着扇子把父亲的枕席扇凉快,冬天天寒地冻,黄香就先上床用自己的身体去温暖父亲的被席,被人称为大孝子。
第三环节 思考总结 ?生活中,该如何孝敬父母呢?
答:1、有时间的话,帮忙做点家务
2、不必要的钱不要向父母要乱花。
3、不要跟父母顶嘴。
4、好好学习,有个好成绩。
?畅所欲言
(1)、让学生表达自己对父母、老师等长辈的感恩之情。让他们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说说父母为自己做的最令人感动
的事
(2)、让学生记住父母的生日、年龄、喜欢的东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表达对父母的爱。
教师总结:
同学们,在这节班会课上,大家懂得了同学们,在这节班会课上,大家懂得了什么是拗九节,了解了拗九节的由来、习俗,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孝敬父母。落叶飞扬的乐章,是树木对大地滋养的感恩;丝缕飘荡的晴空,是白云对蓝天哺育的感恩。父母是我们心的依靠和归宿,有雨的日子,他们头顶撑起一把伞;伤心的时候,他们是为我们擦去的手帕。让我们学会感恩父母,用那浓浓的心意来回报父母如三月阳光般温暖的恩情吧!
罗源三中初二(3)班班委会
-
“浓浓拗九节,深深感恩情”主题班会教案
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初中生的传统美德意识,营造“敬老爱老”的感恩氛围。在“拗九”节期间,我班开展以“浓浓拗九节,深深感恩情”为主题的班会。
一、准备活动。
1.给每个同学发一份“拗九敬老倡议书”、要求每个同学在学校在家中做几件尊老敬老的实事等,把“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等中华传统美德扎根心中,并努力化作自己的实际行动
2. 通过“亲子体验”引导学生参与煮拗九粥,并将亲自煮的拗九粥献给长辈、亲人,传达浓厚的感恩之情;该校还开展感言孝事征集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将自己参与的活动或身边的关于敬老爱亲的生动场景拍成照片上传班级QQ群。
3.开展了“拗九节”尊老敬老的活动。
4.利用班级QQ群,写下心中对父母长辈的感激之情,并利用QQ平台向青少年学生介绍拗九节来历,进行感恩教育,并开展“浓浓拗九节,深深感恩情”感言征集。
二、在此基础上召开这一活动的主题班会,通过师生互动,加强对学生进行“尊老、爱亲、感恩”教育;
附:中队会活动材料
1.拗九节的来历和意义
农历正月二十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拗九节。今年的拗九节是3月3日星期四。拗九节,也是我们福州市的“第四届拗九孝敬日”。在古代,在这一天人们要专门为家中的长辈熬制拗九粥,与老人们共享天伦之乐,因此,拗九节也是“孝敬日”,具有着“尊老敬老”的涵义。
来源与意义
拗九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据传,古时候有一叫目连的,其母生前悍恶,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
卒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这是什么?”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粥。”(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以后又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
不管是正月廿十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年月,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拗九节的习俗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九节”和“送穷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人的岁数逢九,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在福州人的传统观念中,“九”是不好过的。
2.向队员发出拗九孝敬日“尊老敬老”倡议书
三、班主任总结
我们这次主题班会开得很成功,大家都积极参与,热烈地讨论,同学们都从中得到了不少的收获,认识也非常深刻。尊老敬老这是一个人的美德, “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等中华传统美德扎根心中,并努力化作自己的实际行动;希望同学们能把今天班会上的感悟,付诸于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去,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
-
TAG:传统节日 拗九节 拗九节简介拗九节流行地区:福建省福州、霞浦地区日期:农历正月廿九风俗:①家家户户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给亲朋好友;②已经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③岁数逢九或九的倍数的人吃“太平面”。正月廿九日,是福州与霞浦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顺节”、“送穷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拗九粥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岁数逢九的人,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拗九节”过后三天,便是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也是福州特有的传说节日,简称“二月二”。二月二这天,福州人不吃糖粥,改吃咸粥。咸粥是以糯米、芹菜、葱、蒜、虾米、海蛎、肉丝等为原料,煮成的咸味稀饭。二月二煮咸稀饭,主要是因为古时的福州,物质不丰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很低,平时难得鸡鸭鱼肉,只能在过春节前,才有必要又有可能采购一番,为大年三十和正月备足“粮草”(因为正月期间,许多商家也停工休息,市场上不易买到合适的食品)。储存了将近一个月的食品,能吃的已经吃完了,吃不完的也到了即将腐烂变质的时候了,节俭的家庭主妇就在二月二这天,把正月尚未吃完的食品都混在一起,加一些糯米,煮成稀饭,全家人围在一起把它吃完,以免浪费。二月二之后,又开始了平常百姓粗茶淡饭的日子。久而久之,二月二煮咸稀饭的习俗就形成了。由于二月二源于清理、烹调正月富余下来的食物,所以,有的人家有富余食物的就煮,没有富余食物的就不煮。这就是二月二不如“拗九节”热闹、规范的缘故。但是,二月二毕竟弘扬了福州人不铺张浪费、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关于“拗九”有以下四个传说:传说一据传,古时候有一个叫目连的人,其母生前悍恶,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小鬼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 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 这是什么?” 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目连救母幽冥宝传垢”。(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 “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 。以后又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 。 不管是正月廿十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年月,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 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传说二另说源出送穷,明代学者谢肇制说:“高阳氏子,衣敝食糜,正月晦日死,世作糜,弃破及街巷口,除贫鬼。”清代学者多赞成此说,林祖焘〖闽中岁时杂咏〗诗:“相传拗九届芳辰,各煮饴糜杂枣榛。扫尽尘封投尽秽,送他穷鬼迓钱神。”传说三据传,古印度僧人目连之父常年经商,家中骡马成群,财宝无数。其母青提则反之,她最恨出家人。目连一心向往佛、法、僧。长大后,一次他外出经商,临行时对其母说:“孩儿出外求财,母亲在家要积德积善,对出家人要如同对孩儿一样。”其母应允。谁料目连走后,其母依然如故,凶悍地把登门化缘的僧尼全都赶走,吝啬到一顿饭也不肯布施。半年后目连返家,听说其母对出家人极不友好,遂向其母查问原因,其母一听大怒,斥道:“你竟不信你母亲?我要是对出家人不好,七日之内不得好死,死了坠入阿鼻地狱!”七天后其母果然暴死。目连大恸葬母,随后他抛弃了荣华富贵,归依释迦牟尼,修成了阿罗汉,成了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经打听知道其母死后果真坠入阿鼻地狱。他在地狱找到已变成饿鬼、正受苦刑的母亲,悲哀异常,当即用钵盛饭喂其母。可饭未入口即化成火炭。目连悲号涕泣。如来佛见目连至孝,便对他说:“你虽修成了罗汉,但靠你一人的
力量救不了你母亲,须广造盂兰盆会,使天下饿鬼全能吃饱,你母亲才能得救。”于是目连请十方僧众广设盂兰盆 TAG:传统节日 拗九节 会,超度众饿鬼,其母方得脱离地狱。传说四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啬贪婪,儿子却极有道心且孝顺。其母趁儿子外出时,天天宰杀牲畜,大肆烹嚼,无念子心,更从不修善。母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受尽苦刑的惩处。目连为了救母亲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狱中见到了受苦的母亲。目连心中不忍,但以他母亲生前的罪孽,终不能走出饿鬼道,给她吃的东西没到她口中,便化成火炭。 目连无计可施,十分悲哀,又祈求于佛。佛陀教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目连乃依佛嘱,于是有了七月十五设盂兰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目连母亲得以吃饱转入人世,生变为狗。目连又育了七天七夜的经,使他母亲脱离狗身,进入天堂。 这样一个佛教故事能从西晋流传到现在,而且是口口相传,关键在于故事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更有“天下无不是者父母”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