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卷第4期(2007)(2007)Vol.12No.4
志怪小说与“鬼”
郑炜华
(兰州城市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通过回答志怪小说“为何关注鬼”、“如何体现鬼”及“描写鬼的意义”三个问题,阐释传统志怪小说所描画之“鬼”其实只是思想观念上的一种寄托,其最高级和最终极的文学意义在于观照社会人生。关键词:志怪小说;鬼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020(2007)04-033-03
志怪小说多记鬼怪之事,如干宝之《搜神记》、刘义庆之,特别如后出者蒲松龄之《聊斋志异》,更是鬼怪如《幽明录》
续命、遁云,善恶交杂,本领也较前代鬼怪更出神入化,伤人、地、隐形,似乎无所不能。但无论这些小说家笔下的鬼怪,甚或是一些史传方家笔下的鬼怪,都有一个恒定不变的情态,就是它们往往都与人的生活情境相联系,即使如全篇述鬼事、讲鬼语的《何典》也莫不是一幕幕世事的展现。可以说,鬼怪既满足了趋奇尚异的社会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人们的生存愿望与理想,而鬼怪之境遇更多的则是隐喻了现实社会的风貌。
,照此想来,没有人也就传统上人们一直以“人死为鬼”“鬼”仅仅是人们从古至今的没有鬼,或者从存在的角度说,
一种思考,或者说我们现在一般所谓之鬼,都是基于我们活着的人而存在;我们对鬼的讲述不过是一些主观探讨,因此说,真正的人死之后是何种状态,我们无法表达。在这个超验的状态下,不仅语言帮不上忙,思考也会失去效力,因为这个真正意义上的鬼即便是存在也是存在于人的肉身丧灭之后,我们根本无法面对。而且,即使在假设鬼存在的前提下,我们,那也将因为情境超与他人死后的某种存在状态发生“接触”常怪异而无法确认:要跨越不同的时空维度是一个问题,面孔、衣着、语音等“都如生时”更是一个很令人怀疑的问题。可见“季路问事鬼神”而孔子不语真是恰到好处———因为假使鸭子有思想的话,人甚至连理解鸭子的思想都不可能,又何谈人能体会鬼的思维呢?所以,我们这里所能讨论的,只能是,它广泛散布在民间口头故事带有非常明显的主观性的“鬼”和志怪小说中以及诗文杂篇中。其实如果仅就志怪小说范围内来说,“鬼”也如同人或人类一样,有它的初生和发育,而且人们对这“鬼”就如同对待孪生兄弟,不断为它的壮大施与帮助。比如,几乎人类自有历史以来,魂魄的概念就已经存在了。有研究者就介绍过德国尼安德特的原始人遗骸头东脚西,周围撒有象征血液的红色碎石和工具以希望亡者复活;我
国山顶洞人墓葬中的赤铁矿粉末和劳动工具以及各种饰物也具有同样的意义。若仅就概念而言,我们是无法对亡灵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但后来人们给这个概念赋予了某类形体特征,出现了有模有样的“鬼”,这在我国古文字的发展过程中“”,像一个大头人面朝左跪着,就留有痕迹,比如甲骨文作
金文作“”,发展成了一个站立的大头人,小篆则作“”,特别显出它的“阴邪贼害”。虽然形象的出现使本来神秘难测的“身后”状态更为可疑,但无论怎样,这个出于模糊和善良愿望臆造出来的“鬼”初生伊始,便在人类饱受自然世界磨砺的大背景下得到人们尽力的揣测和演绎。从早期类似于掌控自然万物的天地间各种神祗、可以影响人世吉凶的大化之鬼,到明清时期侧身阳间阴间甚至与人交往的具化之鬼,人们一直以一种“指穷于为薪”的专注让“鬼”的形象按照一定的规“鬼”之火越烧越旺,弄得宵小愚则延续并发展下来,结果这
人常常煞有介事地描鬼画魂。而对“鬼”描画得最为生动和直观的,是志怪小说。
我们可以通过回答三个问题来了解志怪小说对“鬼”的这种描画。
“鬼”第一个问题就是:志怪小说为何特别关注?
其实这个问题的前提提问就是:人事已繁,为什么人们还要关注鬼?从存在的角度说,这也许源自于人们对生命有限与无限交织的茫然,或许源自于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意识自我的畏惧、孤独等本质形式,但总之是人们对生存自身的理性关照。这个“主观”的“鬼”可谓是“活之后”,或者说,鬼就是人的“后”存在状态。这样看来,鬼的事首先就是人的“事”,却也会在很广泛的又很本质化的层面上反事,而这些
映人的生存隐忧。志怪小说家正是顺应了人们这种生存的想往,改造一些又创造一些,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与对的“巫男信女”们互动诱各种宗教禁忌“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引,就使得“鬼”事张皇,“称道灵异”,加上所谓“神于人势力,人于神亦势力”《管锥编?太平广记》(钱钟书),统治阶层也趁
收稿日期:2006-10-18
作者简介:郑炜华(1977—),男,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兰州城市学院中文系教师,从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33
第12卷第4期(2007)
郑炜华:志怪小说与“鬼”
不过并未成何系统,说法也随意。
(2007)Vol.12No.4
机推波助澜,以“神道设教”来佐政,于是在后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鬼”事竟成了一个大众化的谈论对象,而志怪小说则在有意无意间成了最有根据的谈资载体。
“鬼”的发展变化的呢?第二个问题:志怪小说是如何体现
小说可谓渊源自古经史和诸子散文。在古经史篇中即有说“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谈魂魄及“鬼”的词句《:左传》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周易》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春秋》说“是以鬼神用飨”,《尚书》说“鬼神其依”,另外屈原《九歌》也大讲山鬼祥神。可见至晚在春秋时,“鬼”的概念虽与“神”并无大的差别但已经存在,并且这个在肉身死后继续存在的人的灵魂已经体现出很大的怪异特征,它可以助人,也可以害人,可谓是文学上的初生之“鬼”。战国诸子散文谈“子不语力乱怪神”影响吧,即便是儒家“鬼”很少,也许是受之外谈及也不甚多。但当秦汉魏晋六朝以来则大不一样了。“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中国小说史略》“鬼”事张扬,“鬼”神,称道灵异”(鲁迅),于是及“怪”的样貌也就复杂了不少,阴邪之面也被凸显出来,如《列子?汤问》“鬼妻(在祖父或外祖父死后,称其祖母或外祖,刘安《淮南子》“枕户橉而卧者,鬼神摭其母)不可以同居处”
首”等。但成规模地大肆描写鬼及怪的作品,还是出现在魏晋六朝的真正的志怪笔记小说。[1]作为文学上的补充和思想上的另类发展,这些笔记小说杂著却能与秦汉以来的神仙方术“鬼”、“神”、“怪”之事勉力张扬,如干宝《搜诸种说法相俦,将
神记》、陶潜《搜神后记》、裴启《裴子语林》、王嘉《拾遗记》、刘敬叔《异苑》、刘义庆《幽明录》、吴均《续齐谐记》等等。如果说春秋时期及先秦诸子之经史散文中对“鬼”进行描述时语气非常郑重,体现着人们对未知状态的敬畏以及在社会生产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对失势遭灾的担心,那么秦汉及以后的杂著志怪之文则更多地对“鬼”进行了变形和夸张的描写,并且开始试图拉近它与社会生活的距离,已经体现了杂著作家们对各种社会禁忌的思考。不过,当时他们“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鬼”是人死后的妄之别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并未对何种存在状态作出多少哲学性的探索和挖掘。这种创作态度夹杂巫风佛道的种种观念一直持续到隋唐,基本上使“鬼”还是多具“怪”的特征,倾向于满足人们趋奇尚异的心理。[2]
其实到了隋唐五代,记鬼说鬼的作品己经比先前少了许多(许多唐宋诗文里的谈鬼文字只能算是一种比喻),这除了可能与经济繁荣、社会相对稳定、文艺题材和体裁百花齐放有关,更是与李唐王朝佛道并重有关。道家之言本就漏洞百饿鬼地狱出,而佛家之语亦为人所知不久也不深,轮回报应、之说也不能与本土的鬼神设想很好结合,两相抵牾之处既多,“鬼”的形象就不能比前代更加随意地变化了,只是在传奇文中让一些不知何去何从的亡魂点缀情节。这样一来倒也使“鬼”的存在有了稍显符合逻辑的情节背景,并不像六朝志怪那样突兀无凭。总的说来,从春秋战国到隋唐,主要在魏晋六朝的一些志怪小说中,“鬼”的形象变得非常复杂稀奇,“鬼”的一些特点如捉人阴害、隐形变形等已经具备,似怪,只
但汉魏六朝时也有一少部分作品并不一味追奇斗幻,如《汉武故事》说田蚡害死窦婴而窦婴化鬼笞打他,令他一身尽说于吉化鬼索命于孙策,管辂通过卦象推断一些痛《;搜神记》言死去的佛徒慧炽现身说自己因横死之鬼不利生人;《异苑》
不能断绝吃肉而落入饿鬼狱。这些篇目所谓之鬼都与人生处世息息相关,有教诲劝善之意。这一端倪非常可贵,因为这正表明志怪作家们在与宗教法义交流的过程中开阔了眼界,并最终要将对鬼的关注点放在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上来了。特别是到了晚唐五代时,雕版印刷佛经已经开始,宋初之时更是在民间普遍流行,再加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佛义已经为很多人了解,这使得佛道两宗的矛盾冲突更多了一些。道家为了维护自身的教义尊严和李唐以来的尊崇地位便开始积极运作。一方面努力使自有的鬼神之说合理化;另一方面,还偷取佛经中的神职名称、地府观念,甚至是敬佛之语来符合自己。于他们来说,这有一些重大成果,如大中祥符七年道士们伪称天上神符下降,撺掇宋真宗加封那个本为道家三清,恭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主宰之一的“太上玉皇天尊”体道吴昊王至尊玉皇大天帝”,后来又附会上了一些神佛出世的传说[3],造出了一个玉皇大帝,开辟了天庭。而从宋初至明初,佛家的神灵居于天界、人与各种生物居于人界、鬼魂居于地界的“三界”之说深入人心,不过结合了原有的阴阳两间之说,变称为天庭、阳间或阳世、阴间或冥间。冥间的主宰也由隋唐时开始传说的由已故清廉之官如魏征、包拯等临时担任,变为由本是佛教地狱王的阎罗专管,阎罗的名字也主称为极具汉民族命名特点的“阎王爷”。这样地府首脑定下之后,其他诸种鬼物就可按阳世的等级序列编排下来,于是地府就俨然一个鬼魂王国了,它最终发展成为一个符合一定逻辑的鬼神体系。通过民间传说和当时的一些志怪小说,我们可以发现在此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的鬼吏鬼卒参入到这个体系中来了。如本土的、得名于南北朝的城隍,在南朝隋唐五代及宋都受祭祀甚至封王,明代更由于朱元璋的诏令得以在全国广布庙宇,并且每年都得到大祭。[4]这就必然地让他参入到了鬼神体系当中,渐渐成为一个地方性的鬼官。又如最早记载于唐代的捉鬼钟馗,在明代就复杂起来了。《唐钟馗全传》说他斩精除妖、捉鬼驱怪,还历刀山、寒冰、锯解、磨磨、沸油、磑捣、割舌、称秤、木驴、转轮等诸地狱,俨然一个威力极大的鬼使。[5]在这种情况下,鬼府之闻给小说家提供了众多眩人耳“鬼”目的创作素材,以至出现了明清志鬼志怪小说的繁荣,也因此发展而出神入化。最大的发展就是创作者对“鬼”作为一种生命自身的思考或者说是主观性的后存在状态有了更“鬼”写人。尤其蒲松龄、张南庄两理性的认识,许多作家都以
位作家,都特别注意将写“鬼”作为刺世的手段,在鬼域的建构中发现人性之美善,讽谏世事,非常负责地将“鬼”与人的隐喻关系显扬出来,用鬼之生死来驱动来代表人对生存真实的渴望。因此,他们的志怪作品已经脱离于趋奇尚异的窠臼,而进入解释人生指导生活的境界了。也正由于此,他们笔下之“鬼”正像是对已经异化并且活着的人的还原,这其实已经背离了志怪小说的原初创作宗旨而类似于社会人情小说了,
34
第12卷第4期(2007)(2007)Vol.12No.4
这一变化本质上体现了志怪小说的最高成就。
第三个问题:志怪小说描写“鬼”的意义在哪里?
概括来讲,不外是:一者满足娱乐的需要,提供谈资,使愚智伤力挫;一者借夫愚妇们信以为真,进而愈显得怯微麻木、
“信”使其“不信”,导愚发聩,发现生鬼喻人,以愚夫愚妇们的活真知,见真见性。
纵向来看,在志怪小说的先期发展阶段,即魏晋六朝时“鬼”或“怪”期,志怪之文以及隋唐宋元传奇之文大多只关注
的奇异特征而忽略或漠视作品本身的社会教化功能。如两头人、毛人、飞头人、死人头、人头堕等类篇章充斥目前,只能激起更多的肾上腺素而不能开化智力,也就失去了其社会价值,就连评价较高的干宝《搜神记》也不能避免这一倾向(如《汝阳鬼魅》、《竹中长人》等)。即使志怪小说发展到成熟时的明清之际,其流弊依然存在,并且统治者眩弄鬼神以愚民的用意也比秦以后的其他任何时代更为明显,这从袁枚《子不语》、沈起凤《谐铎》、长白浩歌子《萤窗异草》、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以及蒲松龄《聊斋志异》等志怪作品内的个篇中都可以发现。所以这时的大众百姓对“鬼”神秘性的畏惧与迷惑完全可谓之迷信的一部分。
“鬼”也并非一概鄙但是横向来看,发展期的志怪小说写
陋,有一些个篇确能发人深省,如《宋定伯》(《搜神记》)、《妒(《异苑》)等。这正是古今志怪小说传承着的一个可贵的鬼》
内质或根基,它与各个时代的其他诗词散文传奇戏曲等文学形式的精神品格一样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善性和悲悯性。这一可贵的内质,在以小说为文学大端的明清时代的许多志怪小用意最为辛苦的说中得到发扬并光大。当然,最有代表性的、
就是《聊斋志异》。这不仅体现在蒲松龄将“志怪”这种体裁扬“悲愤”心理,而这种悲愤,正与一之大成,更在他为文的一种
切文学起源之手足歌谣及愤启悱发相一脉。蒲松龄以自我的沉痛经历照看遭受各种痛苦的社会大众,虽不知如何解决但并不袖手哀号。《梦狼》、《席方平》、《公孙九娘》、《考弊司》、
“鬼”真实化地《宦娘》、《爱奴》等篇都是用“荒唐”之言语,将显现为人生的美丑经历,同时也将真实的痛苦人生荒谬化,将鬼及狐类荒谬化。更为重要的是,他以荒谬的方式揭露生存的真理,见证人生的性情真相,人们从他的文中可以知道“鬼”等非类自身的虚妄和人性的真实。张南庄《何典》“谈鬼,用意亦如此,但方式手法上更简单一些,实际物正像人间”
更似一篇寓言,“在死的鬼画符和鬼打墙中,展示了活的人间相,或者也可以说是将活的人间相,都看作了死的鬼画符和
[6]
鬼打墙”。
总之,人类一直以来既敬畏鬼神,又对它们有挥之不去的浓厚兴趣。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亡魂我们无法感知而不需畏惧,人类最大的畏惧其实就是来自于内心的未知和心灵的失衡。为了对抗这种深入骨髓的畏惧,儒释道基督以及其他许多成熟的理论之树都进行着不同角度的辩说与探索,也许,志怪小说戏谑人世的感性之“鬼”可算是其中一条特殊的枝杈吧!
参考文献:
《中国小说史略》“……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1]鲁迅
之书。”东方出版社,1996.25.
《异苑》之“一足鬼”、“黄父鬼”《之小儿鬼、[2]如;幽明录》之腹中鬼、朱衣人等.生毛鬼《;搜神后记》
[3]刘逸生.神魔国探奇?玉皇大帝的来历[M].江西古籍出
版社,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合作出版,1992.1~10.
[4]何天杰.聊斋的幻幻真真?城隍与神道设教[M].江西古
籍出版社,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合作出版,1992.
(第三辑之十)巴[5]唐钟馗全传[A].见明代小说辑刊[C].
“唐”,但据欧阳健在《辑刊》为其蜀书社,1999.439.虽然题为
所作序言,当是明代为此传的书坊主人“自高其书之故伎,不通之至”.
[6]鲁迅.何典?题记[M].中国盲文出版社,2003.9.
TalesofMysteryandtheSupernaturalandGhost
ZhenWeihua
(LanzhouCityCollege,LanzhouGansu
730070)
Abstract:Theauthorfirstanswersthreequestions:1.whydowepaycloseattentiontoghost;2.howtoreflectghost;3.thesignifi-canceofdescribingghost.Thentheauthorexplainsthatpeoplefoundsustenanceinghostdescribedintraditionaltalesofmysteryandthesupernatural.Finally,hepointsoutthatthehighestandultimateliterarysignificanceistoreflectsocietyandlife.KeyWords:Talesofmysteryandthesupernatural;Ghost
责任编辑:魏
琴
35
-
《搜神记》的作者:谁撰写了志怪小说搜神记
干宝(283―351年),字令升,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人,东晋文学家、史学家。著述颇丰,主要有《周易注》、《五气变化论》、《论妖怪》、《论山徙》、《司徒仪》、《周官礼注》、《晋纪》、《干子》、《春秋序论》、《百志诗》、《搜神记》等。干宝自小博览群书,晋元帝时担任佐著作郎的史官职务,奉命领修国史。后经王导提拔为司徒右长史,升任散骑常侍。除精通史学,干宝还好易学,为撰写《搜神记》奠定基础。《搜神记》是部志怪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所谓志怪小说,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六朝人之志怪,却大抵一如今日之记新闻,在当时并非有意做小说。”
它记录了一大批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奇闻异事,内容生动丰富,情节曲折离奇,艺术价值很高。干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更是小说家的一代宗师。他的《搜神记》志怪短篇小说集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干宝学识渊博,著述宏丰,横跨经、史、子、集四部,堪称魏晋间之通人。至今有关专家已收集到的干宝书目达26种,近200卷。
本文作者:菠萝养颜社
-
2 0 1 号 旬 夫教货 0 6年 中 刊 2月 才
睿
亦 鬼 亦 人
—
形 幻 神 真
论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 中的鬼
韩 婷
( 沈阳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学院 文法部, 辽宁 沈阳 110003)
摘 要:鬼崇拜在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 在魏晋南北朝这 一中国历史上特定的历史时期,兔作为志怪小说中的一种意 象, 有着丰富的人性内涵。
关键词 : 鬼 志怪小说 意象 人性
人性内涵。 一、 鬼的形象
鬼的概念在人类历史上的出现是相当久远的。在人类社 会的早期阶段 ,人们由于对 自身认识浅薄及对许多自然现象 的茫然无知, 认为万物有灵, 一切都有鬼神在主宰。中国早在 《 山海经》 中便对各类鬼神有过描述。《 墨子 明鬼下》 自 日“ 古 以及今, 生民以来着, 亦有尝见鬼神之物、 闻鬼神之声, 则鬼神 何谓无乎。”淮南子 泰族训》 《 中说:“ 夫鬼神, 视之无形, 听之 无声, 望山川, 祷词而求福, 零兑而清丽, 篮而决事。 在早期 卜 ” 人与自 然的相对无力的表现中, 人们产生了鬼神的崇拜。 在原 始信仰中, 鬼神的概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鲁迅说:“ 天神地抵 人鬼, 古者虽若有辨, 而人鬼亦得为神抵。” 然而, 随着社会的 逐步发展分化,鬼作为人想象中的死后在另一世界的存在形 态与代表着崇高威严 、 能给人世生活以庇佑的神分离开来, 西 方的鬼灵崇拜最初源于图腾的崇拜,以至宗教神秘主义的盛 行, 而我国却重于祖先的崇拜。人们由于对祖先的敬畏, 认为 祖先死后仍保持其在世时的威严地位, 并祈望能荫庇子孙, 这 种想象得力于先人的想法使人们相信人死后定有灵知。《 左 传 昭公七年》 中子产曰:“ 人生始化曰魄, 既生魄, 阳曰魂…… 而强死, 能为鬼, 不亦宜乎?”礼记 祭法》 人死曰鬼”《 《 曰:“ ,说 文解字》 “ 云: 人所归为鬼”鬼作为人们幻想生命的延续形态, , 构成了一个与人所生活的“ 阴间” 相对应的“ 阳间” 的世界。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大解放, 文学观念大 转变的时期。汉末的“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的战乱现实, “ 柴门何萧条, 狐兔翔我宇” 的生活环境, 难免不使人们产生精 神危机。而这种精神危机在依旧挣扎于统一与分裂的魏晋南 北朝很快找到了支持点— 那就是在汉末传入中国的佛教。 佛教在动荡的魏晋南北朝得到广泛传播,还有另外的一个原 因,即许多人从笃信道教的秦皇汉武的衰亡中看到了长生不 老、 羽化成仙的空幻。于是 , 人们便把生与死的困惑转向了佛 教中生命的轮回与延续— 鬼。 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政治的 恐怖以及宗教的盛行, 对人们的思想和当时的
文学都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 人们逃避残酷的现实, 开始崇尚清谈玄学, 说狐 道鬼。 人们对鬼的关注必然影响当时的文学。 这样 , 我国的小 说也结束了先秦两汉 以地理博物 、 笠传说 、 卜 杂史俗文为表 现特征的幼年时期而逐步发展进人最初 的繁盛阶段。这时期 的小说与宗教并驾齐驱, 正如鲁迅先生在《 中国小说史略》 中 说: “ 中国本信巫, 秦汉以来, 神仙之说盛行 , 汉末又大畅巫 风, 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人中土, 渐见流传, 凡此, 皆张 皇鬼神, 称道灵异, 晋迄隋, 故自 特多鬼神志怪之书。” 志怪小 说在魏晋南北朝找到了适合的土壤开始萌芽并发展起来, 这
《 圣经》 上说上帝造人, 实则是人创造了上帝。鬼也同样, 大量鬼怪故事的最初产生,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宣传宗教迷信 的人创造, 虽然其不乏现实的折射和人们的理想, 但它的社会 功利目的也是很显然的。 宗教迷信认为人的肉体能够腐烂, 但 “ 灵魂” 永存。死鬼与活人只是肉体之别, 鬼是人生命的延续。 当时的人相信虽幽明阻隔, 人鬼乃皆实有”晋 干宝著《 而“ , 搜 神记》 自言是为了“ 便 发明神道之不诬”且《 , 干宝父妾》 的故事 广为流传, 用来做其佐证。在人们的想象中, 鬼是阴森、 凄冷、 孤独的。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幻体, 它有其可怕的一面, 也有其 可怜的一面,可怕是因为鬼魂是民间死亡恐惧心理的折射对 象, 而人们基于这种恐惧心理, 认为鬼的生活必定是痛苦的令
人怜悯的。
然而, 鬼在当时毕竟也是“ 信则有, 不信则无” 的事物, 人 们关于鬼的形象也是众说纷纭。 鬼承载着人们生与死的困惑, 便有了一层神秘的特色。后来的王夫之在《 侯解》 中说: “ 世之 所谓鬼神之状者, 仿佛乎人之状。所谓鬼神之情者, 推之以凡 近之情。” 认为世俗所谓的鬼神情状, 是依据人的情状塑造出
来的。 在志怪 中, 往往侧重于对鬼的孤独 、 可怜一面的刻画 , 而
削弱了其可怖性, 相对于人们想象中的鬼来说, 文学中的鬼更 加人性化。虽然它们形态各异, 有许多异于人形者, 赤鬼》 如《 中描述一鬼“ 长可丈许, 首戴绎冠, 形如鹿角 ,还有的鬼“ ” 长丈 余, 色黑而眼大, 著白单衣, 平上幢”但其也是从人的形象中 , 发展而来的。 其基本的结构大体一致, 都不脱离一个约定俗成 的模式, 即以人为蓝本, 具有人形, 说人话, 可以隐形, 甚至具 有类似于人的思想感情。 鬼比人要神通广大, 它具有一定的超 自 然的力量, 例如鬼有预知未来的能力 , 可知 自己、 他人将来 的命运;鬼会变化形态, 且无处不在
, 也可以置人于各种境地, 甚至能改变人的命运, 但鬼并不是万能的, 它的超自 然力量是 极其有限的:鬼对它生前所定的事无能为力, 只能求人来做。 例《 搜神后记》 中写《 上虞人》鬼不得不求人帮他移棺。 , 而鬼在 与人发生冲突时,也不能像西方的神那样对人进行直接的毁
灭性的摧毁。必须利用人 自身的弱点或依靠某种外在力量才 能取胜, 否则也极有可能被人消灭。 志怪中, 鬼的形象是类化的形象, 它们有着极强的共性而 少个性。 这种类化的形象说明了世人的一种普遍的观念, 它是
世俗心态的载体, 作为人创造出来的形态, 它具有着人的自 然 属性和性格特征, 并有着一定的普遍意义。
二、 志怪小说中的鬼世界
一时期的志怪小说(以下简称志怪)中所反映的鬼怪世界往往
是社会现实的折射, 是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大胆幻想。在志怪 中, 人们揭开了以往覆在鬼头上的阴森可怖的面纱 , 把鬼由 一种崇拜的信仰变为文学作品中的意象 , 并赋予了它更多的
正如人有各种性格, 各种人品一样, 人们想象鬼也相应地 有多种类型, 可谓“ 鬼态百出” 志怪中的鬼的世界与人间世界 。 同样是光怪陆离的, 它虽然是虚幻的, 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又是最真实的。 因为鬼的世界既是现实社会的折射, 又反映了 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在那里, 人的本质追求和愿望都得到了展 现, 不再有现实的束缚和压抑, 所以可以说, 活” 鬼“ 出了最真
实 的人 。
( 一)亲与情 在志怪中, 鬼是一种人化的精灵, 它往往令人想到人, 人 的特征使鬼世界人间化, 也使鬼具有了人的审美特征, 鬼是世 俗的鬼, 它向往人间的美好生活, 渴望与人交道, 体会人间的 欢乐, 因此, 鬼更加关注人间的情感, 这情感包括爱情、 亲情、 友情。 爱情作为人世间永恒的热点,在志怪中也被渲染得极具 魅力,表现情人情鬼的悲欢离合的小说在鬼话中的比重也最 大。这些写人鬼恋情的小说可分为两种 : 一种是写人生前便 是夫妻或已经相爱而被迫分离, 在一方变鬼后仍顾念夫妻之 情并对爱情执着追求, 矢志不渝。 例如祖冲之《 述异记 拔钗》 中记周义与妻子“ 共事虽浅 , 然情相重”其夫妻情份并不因 , 人鬼 的差异而有所改变 。写恋人 因一方做鬼而分离的作品 中, 有的是因人鬼殊途, 只能赠物之后永绝, 如祖冲之《 述异 记 朱氏女》有的则要在作鬼后也要结为夫妻, 搜神记》 , 如《 中的《 紫玉》 王道平》 和《 两篇, 我们看到爱情对于鬼的同样神 圣的力量, 甚至可以使鬼复生。 鬼因摆脱了人间的羁绊, 对爱 情追求得更加大胆、 自
由, 他们并不放弃自己为活人时应该 享受的爱情。 另一种写普通人鬼相爱的故事, 虽然大多数都已瓶坠答 折的分离悲剧做结,但同样体现了鬼对人间美好生活的向往 和对爱情的追求。 例如《 搜神记》 中的《f 马都尉》 – 在《 I 和曹T 列 异转》 中的《 谈生》 死者往往是前代女子, 等, 未婚而卒 , 于是不 忍孤单寂寞的女鬼生活, 勇敢地追求自己所喜欢的男子, 并结 为夫妇。她们并不与人为害, 相反地却让所爱的人大受裨益。 虽然能做成长久夫妻的为极少数,但她们并不因此而放弃自 己追求人间欢乐的权利, 只要遇到所爱的人, 就要勇敢追求, 不管结局怎样, 毕竟曾经拥有过, 其执着令人感动, 其凄婉令 人感伤。 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在人鬼之恋中,往往都是女鬼主 动上门, 以身相许。这些美丽、 善良的女鬼大胆地主动追求爱 情, 是有其潜意识的心理意义的。在当时的男权社会中, 妇女 没有地位, 受着重重压迫, 根本没有选择婚姻的自由, 爱情更 不敢谈及, 常常是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那么, 既然生不能做 自由人, 死也要做浪漫的鬼。 人们设想着妇女在死后摆脱了重 重羁绊, 可以自由地追求爱情, 获得人性的解放, 从某种程度 上说, 女鬼才是真正的女人, 她们活得自由, 活出了自己。 鬼对人间情感的关注不只表现在对爱情的留恋,志怪中 有许多写母爱父爱的作品, 其对亲情的顾念同样令人感动。 颜 之推《 集灵记》 中则叙述了丈夫王缉死后并未推卸责任, 照顾 妻儿的故事。 甄异传》 在《 中还有一篇《 夏侯文规》写文规在亡 , 后一年还家探望,以后经常以鬼的身份与家人团聚、共享天 伦。 看来, 鬼人虽殊途, 但情牵仍一家, 鬼与人同样都对亲情难 以割舍, 幽明阻隔了人与鬼, 却阻隔不了亲与情。 在志怪中, 神灵经常嘉奖人间孝道, 而鬼对人间孝子也是 “ 开绿灯” 的。鬼的能力极其有限, 但他可以因其子孝 , 而为之 增寿二十七年, 归养老母, 因其侄孝为其叔父找一替死之人, 可见鬼同样感佩孝梯 , 有着一颗充满温情的心。 友情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一种情感, 人们重视朋友, 如同手 足, 鬼也同样。 在志怪中, 有许多鬼注重友情的篇章, 无论是做 鬼后惦记生前的好友, 还是以鬼的身份去结交人间的知音, 都 体现出其为人时所具备的性格特征, 句道兴本《 搜神记》 写 中, 梁元皓与殷子京是生之契阔, 死亦良友, 做鬼也忘不了人世间 的友情, 刘义庆《 幽明录》 中写王子珍大得鬼友李玄的帮助。 李 玄为朋友无私奉献、 不求回报, 可见鬼注重朋友、 珍视友情, 与 人无
异, 甚至有甚于人者。 另外, 在荀氏( 灵鬼志》 写一鬼慕 中, 稿康琴技之高妙, 与之惺惺相惜。虽只共处一夜, 可是知音难 觅, 鬼在天明怅然而别, 慨叹: “ 相与虽一遇于今夕, 可以还同 千载。” 故事虽为附会 , 可鬼之重友也可见一斑。 阴阳两世, 却阻断不了情感的交通。从志怪中, 我们看到 了鬼与鬼之间、 鬼与人间情感的交流。鬼虽已不复为人 , 但它
们的心却并没有随着肉体而僵朽,它们并未失去其为人时的 自 然本性和性格特征, 甚至鬼所焕发的人性的光辉比人还要 美丽, 从这一方面来说, 鬼是理想化了的人。 (二)恩与仇 魏晋南北朝时的所谓“ 名士”都追求风彩神韵 , , 祟尚清谈 享乐以及超逸的人生态度,而生活在志怪中的鬼却体现出了 有别于这些名人达士的另一种人格美。这些鬼所具有的人格 美, 符合伦理道德规范, 符合大众的人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 认识标准 , 是作品给予事件和人物肯定或否定评价的依据。 墨 子说:“ 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他们重义扬善, , 嫉恶如仇, 往往 有恩必报并以复仇的方式惩罚非正义的一方。墨家“ 明鬼” 之 说, 便是出于世俗生活的需要, 从不满现实的情绪出发 , 在人 们的观念中设立一个能替人间主持公道 、赏善罚恶的价值权 威系统。这类恩仇故事在客观上形成社会教化作用,人们常 说:“ 不做亏心事, 不怕鬼敲门”正是人们相信鬼魂复仇的确 , 具有天神赞助的实在性,因此,非正义的一方常因负咎而恐 惧、 害怕“ 恶有恶报” “ 。( 报应y 就是作品中所给予的否定的评 价或结局) 知恩图报,是个体面对承领到的他人施予惠顾的一种诚 挚的人伦情感倾向。 恩报伦理的介人, 使志怪中的鬼形象更具 有了世俗化的气息。刘敬叔《 异苑》 中记鬼为报人祭茶保墓之 恩, 送十万钱。《 稗海》 搜神记》 本《 中说某鬼为报人一饭之恩, 帮他免于一死, 然而又目 其恶性难改, 终索其性命。可见鬼报 恩也是有原则的。 复仇对鬼来说是一件最为重要的事, 因为原始人“ 通常看 不出由于年老或疾病而来的死与横死之间的差别”认为横死 , 的鬼魂必会 因嫉妒活人 的生活而为 自己“ 不公平” 的死复仇 。 后来的人虽分出自 然死亡与横死的差别, 但横死鬼依然有着 “ 复仇情结” 因此, 。 志怪中的横死鬼必要复仇。 最为普遍的复 仇是冤死鬼报生前之怨,这种报仇消除了生前等级或力量的 界限, 鬼都能够借助外力使正义得到伸张, 例如( 搜神记》 中写 苏娥鬼魂向人间的官员何敞状告杀害自己的凶手,使之受惩 的故事, 还有《 墨子》 即有杜伯冤死之后做鬼
射杀周宣王, 使在 阳间不能报的冤仇得报。颜之推的《 冤魂志》 中有大量鬼魂报 冤的作品, 徐铁臼》受继母迫害致死的铁臼又索走仇人之 如《 , 子的性命。 鬼无论是自己直接显形索命, 还是借助他人力量达 到目的, 其复仇都是借着某些机缘, 有着极强的针对性且复仇
必果 。
还有一类复仇是报复死后被侵犯。如祖冲之《 述异记》 中 写一鬼报其骸骸被烧之仇, 《 搜神记》中写鲁肃报破坏陵墓之 仇, 《 殷芸小说》 中甚至郑玄为鬼后因其言论被批评, 而索人性 命, 这些复仇故事反映了鬼撼卫自己尊严的严格性, 也折射出 当时人类社会中, 因等级制度严格, 人们的人格尊严得不到保 障, 志怪中的鬼世界里如果生前为下一层人民, 死后纵然是普 通鬼, 也会充分利用鬼的超 自 然力量, 捍卫自己的尊严。而如 果生来社会地位就较高, 做鬼后就会更加变本加厉, 更不容许 自己受到丝毫侵犯。 鬼的复仇的主题反映了当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 社会 的不安定使民事案件增多, 而为官的又昏t t枉法, i 便造成了 大批“ 冤死鬼” 。人们对人世不平愤愤不 已, 企盼恶人得到惩 治, 正义得到伸张, 受害无辜得到应有的补偿。人们在现实中 体验的缺憾促使其在想象世界找到平衡心理的对象, 即作为 生命延续的鬼, 能够完成人在世间无法做到的事, 另外, 鬼的 复仇也体现了佛教、 道教宣传“ 因果” 以及宗教的威力, 达到 其社会教化的功利目的。因此, 志怪中的鬼的复仇, 有着正义 性, 与公理相联系。此类复仇的总体倾向是善对于恶的正义 讨伐, 构成惩恶扬善、 伸张正义的表现模式, 表现出无奈与遗 憾, 在他们身上有更多的人类 自身的闪光。可见志怪中的鬼 是人化的鬼, 让人更相信它的存在, 但人对鬼的崇拜也是有
限的。
但是,志怪中的鬼也并不都是完全寄托了人们理想的意
89
象。正像我们在鬼的形象中论述的, 鬼并不是万能的。 ( 三)美与丑 这里所说的丑是指文学作品中的鬼所具有的人性内涵的 审美价值。人们想象中的鬼世界正如人世界, 人有善恶美丑, 性格不同, 鬼也各具形态, 愚智不一。 鬼有善良慈悲的, 可于看 似无意之中救人一命, 也有为恶的, 甚至拦路抢劫, 现实世界 发生的事千姿百态, 鬼域里也同样有类似的事发生, 可见“ 鬼 性” 与人性的接近。 王符《 潜夫论》 (卷六旧 : “ 且人有爵位, 鬼神有尊卑”鬼 , 世界里有着与凡间类似的社会结构 , 也有等级制度 , 甚至鬼也 会“ 走后门” 曹不《 。 列异传》 中的一篇《 蒋济儿》便写了当领军 , 的蒋济为了使已做了鬼的亡儿免
于苦差事,厚赏即将死去到 阴间做泰山令的孙阿, 终于为亡儿换了个轻松的文差。 稗海》 《 本《 搜神记》 也记述了一个类似的太祖为亡儿在阴间“ 调动工 作” 的故事。可见职权和钱财在古往今来、 阴间阳世都同样行 得通, 这不是人性使然吗?人间有贪官污吏, 鬼中也有贪利拘 私的。《 搜神后记 李除》《 、述异记 脱oi ) , 《 l 甄异记 徐秋英》 中, 主人公都有死后以金训贿吏而得以冥游后还阳的经历, 可 见鬼中受贿的现象也很普遍,在人们的想象中做鬼也改不了 其生时的“ 人性” 。 刘义庆《 幽明录》 中有一篇《 新鬼索食》写一饥饿的新鬼 , 老老实实、 辛辛苦苦地帮两家信奉佛、 道的人家去磨麦、 春谷, 直到筋疲力尽也没得到一点饮食 ,而当他到另一普通百姓家 兴妖作怪时, 马上得到了美餐。此故事对有着欺软怕硬、 欺善 怕恶的人性弱点的人和鬼一起进行 了挪榆 ,从 中也可见鬼同 样有着人格上的缺陷。 鬼也有聪明鲁钝之别, 正如人有贤愚之分。 作为鬼的一份 子, “ 笨鬼” 也同样有一席之地。《 搜神后记 鬼设网》 写一鬼在 野中设网反被人抓, 祖冲之《 述异记 鬼吐》 写一鬼偷食反被人 所毒,述异记 逛鬼》则写了一自 《 认为聪明的鬼被人戏弄, 反 而使人发了一笔小财的故事, 更有甚者,列异记 定伯卖鬼》 《 中, 鬼竟被人给卖了, 可见鬼的智商实在不比人高。鬼固然比 人多些神通 , 但却被人戏谑 , 可见志怪中的鬼, 是人间化了的 鬼, 与人只是异域生活罢了。 鬼具有人所具有的种种缺陷和弱 点, 所以有的人是不怕鬼的。《 搜神记》 中就写安阳城南一书 生, 镇静而耐心的探询清楚了各个鬼魅的来历, 待天明后一一 锄杀。人死后变鬼, 而鬼居然还可以被人杀掉, 可见鬼仍具有 人的自然属性和特征。 以上从形形色色的“ 丑鬼” 我们看到鬼作为一种人类 中, 创造出来的精神幻体, 有其强大的一面, 更有其虚弱的一面,
这都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和心理的表现。人们处于与
自 然和社会的矛盾冲突中,鬼承载着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和对 自身的肯定。在鬼的世界里, 既有人们理想化的影子, 也有人
们所憎恶的现实的折射。
从以上三方面, 我们看到人们想象中的鬼, 由一种神秘崇 拜信仰到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文学意象,有着逐渐丰富 的人性内涵。 鬼是满足世人心灵的一种象征符号, 我们可以参 照当时的历史、 社会背景及当时人的精神世界, 挖掘其作为一 种文化现象的深层意蕴。魏晋南北朝正值中国历史上分而又 合、 合而又分的乱世, 社会动荡、 人心惶惶, 人们在茫然
之中把 神秘崇拜作为心灵寄托,在宗教中寻找和设想着 自己种种生 存困惑的答案, 玄学之风随之兴起。人们不满现实, 不放弃对 理想的追求, 但又逃避现实, 种种无奈和软弱以及渴望在虚幻
中得到满足的心态都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映。“ 设象喻现” 的思想方式广泛地渗人到各个意识形态领域之中。 因此, 人们 所创造的鬼的形象便具有了极其丰富的人性内涵,也相应具 有了人的审美价值。它们不是神圣威严的, 而是世俗化、 人格
化的, 是在想象的另一世界中生活着的理想的和现实的人的 形象。鬼与人有着互补性, 来满足人们世俗生活的遗憾, 而基 于对死亡的恐惧, 鬼又有着可怖及受苦的一面, 它折射出了身 处乱世的人们纷攘复杂的心态。 作品中鬼形象的丰富性, 正是
人性的多层面的反映。
这些鬼的形象对后世有着巨大影响。 在世人的心灵中, 鬼 的形象便以志怪中的这些多姿多彩的鬼为固定模式 ,这时期
的鬼怪故事也对社会产生了道德教化作用 , 有着极强的以“ 神
道设教” 的功利价值。 在文学上, 志怪直接影响了唐传奇。 元杂
剧及明清小说中说狐道鬼这一题材流派的形成, 后世的鬼怪
故事绝大多数都是以此为蓝本, 经过加工润色形成的, 其在思 想内涵、 社会意义等方面都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因此, 志怪
中这些充满了人性 内涵的鬼无论是作为一种文学意象还是作 为一种文化现象都是值得人们进行深人研究的。
参 考文献 :
仁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M]. 北京 : 人 比文学 出版社 , 1]
19 7 6 . 12 2 .
[2」 刘义庆.幽明录[M].北京: 文化艺术出 版社, 1988.93. [3]千宝.搜神记 徐泰梦[M].北京: 中华书局, 1979.120. [4 ] 陶潜.搜神后记 张姑子仁 M].北京: 中华书局, 1981.240.
[5〕 荀氏.灵鬼志 胡道人〔 M].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 8 8 . 34 6 .
As well Ghost as well Person
not only unreal form but also real thinking
HAN Ting
on Ghost within monster novel in Wei and Jin the Northern and Suuthern Dynasties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Law,Shenyang Radio and TV University,Shenyang110003 , China)
Abstract : The ghost adoration is in manking’ s top of the history already a long time ,at Wei and Jin Dynasty this Chinese history particular period ,the ghost is a kind of idea within strange novel ,there is plentiful human nature content.
Keywor d : ghost ;monster novel ;idea ;Human nature
90
-
广 西 大学学 报 ( 哲学社会科 学版 )
:
99 0
年 第 2 期 ( 总 第2 9 期 )
鬼 神 是 人 创 造 的
一 魏 晋 南 北朝志 怪 小 说 鬼 神世 界 初探
李希跃
魏晋 南 北 朝 是 中 国历 史 上 一 个 思 想 大解
放
、
然而 生
,
。
佛 教 输 入 中土 后
,
小 乘教 义 中宣 传
。
文 学 观 念 大 转 变 时期
,
,
也是小 说 这一文
:
人 死 精 神 不 灭 的 轮 回 观 念 渐 渐 为人 们 所 接 受 于 是 不 能 不 无 奈 地 接受 死 亡 的 命 运 中 古
学 体裁 的 草 创 时 期
当 时 流行 有 两 种 小 说
一 种 是 记 载 人 物 轶 闻 琐 事 的 轶 事小 说 ; 种 则 是 记 载 鬼 神仙 妖 故 事的 志 怪 小 说
品 数量而 言
,
。
另一 就作
。
社 会三 百 余 年 政 治 的 分 裂
,
,
经 济的 破坏 社
,
会的 动 乱
础
,
,
也 促 使 乱世 人 民借 诸 宗 教 信 仰 满
。
前 者 不 过 后者 的 十 分 之 一 二
, ,
足其飘 渺 隐微 的心愿 此外
,
这 种 思 想 与 社会 的 基
。
而 在志怪 小 说 申 种) 指出
。
又 尤 以 取 材 于 鬼 神故 事 的 且 数 量 也 较多 ( 达 二 十
,
为 鬼 神 小说 的 滋 长 提 供 了 肥 沃 的 土 壤
,
小 说最为 引人 注 意
:
魏 晋 南北 朝 儒 学 一 家 独 尊 的 局 面 儒 家 对 社 会思 想 道 德 的 支 配 力 和
,
鬼 神 小说 的 风 行
“
其 原 因 正 如 鲁迅 所
,
有 所改 变
中 国 本信 巫
,
,
秦汉 以 来
,
。
神仙 之 说
约 束 力 大为减 弱
人 们 已 不 再 象 秦 汉 时人 那
“
盛行
鬼神
,
汉 末 又大 畅 巫 风
称 道灵 异
。
而 鬼 道愈 炽 , 凡此
, ,
会小
皆张 皇
样俗 守 至 圣 先 师 教训
时
”
,
不语怪
、
力
“
,
、
乱
、
神
”
的
,
乘 佛教 亦 入 中土
,
渐 见流传
而是 竞 相 采集 民 间的
,
街 谈巷 语 ”
。
,
故 自晋 讫 隋
,
特 多 鬼神 志
稗史 逸 闻
。
“
考 先志 于 载 籍
收遗 逸 于 当
怪之书
”
1 大 致 说 来 魏晋 时 人 对 生 命 的 认
,
o 由是 志 怪 小 说 蔚 为大 观
识 已不 同 秦 汉
而 对 历 史 上 秦 皇 汉 武 等无 论
怎 样 祈 求 长 生 最 终 仍 不 免 走 上 死 亡 一 途的 严 酷现 实
,
鬼 的 存 在 与鬼 的 认 识 价 值
思 格斯 说过 :
“
他 们 不得 不 从 求 仙 的 迷 梦 中 惊 醒
,
。
既 然 人都 不 免 一 死
长生 不老 绝无 希 望
,
,
那 与
:
在远 古 时 代
,
,
人们 还完
么 只 好 转过 头 来 想 一 想 死 后 的 种 种情 形
。
全 不知 道 自 己身 体 的 构 造
的影 响
,
并 且受 梦 中 景 象
:
世 界上其它 民族 一样
“
我 国 古 代 的 先 民也 相
,
于 是 就 产生 一 种 观 念
,
他 们 的思 维
信 人 死 了 灵 魂会 变 成 鬼 人 所 归 为 鬼
?
( 说 文 解 字 》云
,
和 感
觉 不 是 他 们 身 体的 活 动
而 是 一 种独 特
,
…… 鬼
:
阴 气贼 害
。
。
”
又
的
、
寓 于 这 个 身体 之 中 而 在 人 死 亡 时 就 离 开
。
《礼 记
,
祭 法 》云
“
人 死 日鬼
,
”
,
这是 由
既畏且
,
身体 的 灵 魂 的 活 动
从 这个 时候起
,
人们 不
。
于 先 民 们 对 于 自然 现 象 茫 然 无 知
得 不 思 考这 种 灵 魂 对 外 部世 界的 关 系
灵 魂 在 人 死 亡 时 离开 肉体 而 继 续 活 着
既然
敬
积
他 们不 知 现 世 一 切
,
不 知 人从 何处 来
“
,
那末
这
也 不 知 往 何处 去
,
经 过
、
死 亡 ” 经 验 的累 影子
、
就 没有 任 何 理 由 去 设 想 它 本 身 还 会 死 亡 ;
再加 上 平 日的 幽 幻
,
梦 境 等等 不
样就 产 生 了 灵 魂 不 死 的 观 念
念
,
。
”
? 这种观
。
可理 解 的 现 象
久 而久 之
,
鬼神 的观念 遂油
、 也 曾长 期 支 配 着 中国 人的 夕 脑
魏 晋南
北 朝 时期 的 思 想 界 虽 曾有 过 有神 论 与无 神 论
之 争 但 有 神 论 无 疑 是 中古 时 代 的 正 宗 思 想
,
。
一体
,
杂揉 着中国 固有 的 原始 宗教中灵 魂 不
、
死 的 迷信 仙学说
,
佛 教 中 的轮 回 转 世 及 道教 中 的 神
。
那 些 谈 神 说 鬼 的 志 怪小 说作者 也 无 一 例 外 的 都 是 有神 论 者
,
有 着 非常 的涵 融性
,
也 正 是 因 为其
,
他 们 确信 鬼 神是 存 在 的
,
、
。
同
观 念的 驳杂
因 而 能 较 全 面 地 反 映 出 中古 社
“
时 为 了 使 世 人 也 相 信 世 间 存在 鬼 神
他们 记
会对 于 人 间 以 外 的
他 界” 的 观 念
表达 了
,
载 了 不 少 他 们 自 己毫 不 置 疑
也使 人读 之不
:
当 时 人 对 一 个 宗 教 式 的 神 秘世 界 的 构思 时 具 体 表 明 当 时 人 心 深 处 的 理想 和 愿 望 为 一 种文 化 精 神
,
同 作
得 不 信 的 鬼故 事 存在
,
。
这 些 故 事 不 但肯 定 了 鬼 的
。
而 且 对 世 人具 有 强 大 的 镇 慑 恐 吓 力
阮 瞻字 千 里
,
鬼 神所 涵 括 的 信 息 均 一 一 它 必 然 是 对 当时 社 会 现 实
,
素执 无 鬼论
。 。
,
物莫 能 难
,
。
每
,
反 馈 于 中古 社 会
的 一 种 反映
,
,
自谓 此 理 足 以 辨 幽 明
毕
,
忽有客通名诣瞻
寒温
:
同 时 也 由 于 这 种 反 映经 常 是 折 不 易 为人 们 所 理 解 和 接
。
聊 谈 名理
,
。
客甚有才辨
。
瞻 与 之言 良久
,
射 式 的 扭 曲的 反 映 受
,
及 鬼神 之 事
“
反 复甚 苦
,
客遂屈
乃作 色日
因 而更 有 研 究 的 必 要
鬼 神古今圣 贤 所 共 传
”
。
君 何 得 独 言 无 ? 即仆
,
《圣 经 》上 说 上 帝 照 着 自 己 的 形 象 造
人
,
便是 鬼 !
意 色 大恶
于 是 变 为异 形 岁 余病
卒
。
须臾 消灭 瞻默 然
。
,
( 《搜 神 记 》 )
。
其 实 是 人 类照 着 自 己 的 形 象 创 造 了 上 同样
,
帝
神
,
。
人 类 也 照 着 自 己 的 形 象创 造 了 鬼
,
这个 故 事 在 同 类 故 事 中 最 为 典 型
阮瞻素以
。
明 清 之 际 的 王 夫 之 在 《侯 解 》中 对 此 早
无 鬼论著 称 遂 惊 惧成 疾
传 》
、
,
于 是 被 鬼 找 上 门来 现 身 相 胁 不 久便 一 命 呜 呼
、
。
已 有精 辟 的 阐 述
他说
。
:
“
世 之 所谓 鬼 神 之
,
,
类似 这 样 的
、
状者 状
,
,
仿 佛乎 人之 状
。
所 谓 鬼 神 之 情者
。
推
例 子 在 《搜 神 记 》
《志 怪 》
、
《搜 神 后 记 》
,
《列 异
,
之 以 凡 近 之情
”
认为 世 俗 所 谓 的 鬼 神 情
志 怪 作者
。
《幽 明 录 》中 还 有 不 少
。
是依据 人 的情 状塑 造 出来 的
,
为 了 增 强 可信 性 及 说 服 力
作者 有 时 干 脆 以
这方 面 最
,
笔 下 的 鬼 神也 是 人 的 变 形
是
“
把 人 的感觉
? 他
自身 的 亲 身 经 历 来 证 明 鬼 的 存 在
。
加 以人 化 ” 和
的 捏塑
,
“
人 的 本质 的 对 象 化 ”
,
。
著 名 的 例 子 当推 《幽 明 录 》中所 载 关 于 干 宝
的 故事
们 笔 下 的 鬼 神世 界
与 现 实人 间 也 并 非 对 立
故事 说干宝 的父 亲有 宠脾
,
。
其 父死
另干
而 是精 巧 的 仿 造
、
作者 只 是 把 鬼 神
伦 理 结 构及 思 维
时 其 母 以埠 殉 葬
但 在 墓 中十年 不 死 ;
。
世 界按 照 人 间的 社 会 组织
、
宝 的 哥 哥 奇迹 般 地 死 而 复 生 见 于 《晋 书
?
正是 由于这两
形 式予 以 模 拟
经验 范 围
,
仿制
“
,
并 不 乖 离人 类 的 感 官
,
件 事 促 使 干 宝 撰 写 《搜 神 记 》 这 一 记 载 亦
干 宝 传 》及 《 神 后 记 》 搜
。
只 是将
”
尘 世 的 力量 采 取 了 非 尘
引
。
,
可
世 的形 式
的创 造
,
,
? 而将 非 现 实 的 存 在 形 态
见 时人 以 为不诬 活 灵 活现
、
总 而言 之
,
志怪 作者 是立
。
导 到 人 类 自 己所 认 识 的 领 域 上 去 国文 豪 雨 果 曾 说 过 而脚 却 站在 地下
“
。
鬼 神世 界
。
足 于 对 鬼 神深 信 不 疑 这 一 基 点 上 描 绘 出 许 多
无 疑 是 人 类 通 过 幻 想 来完 成 的
,
法
,
栩 栩如 生 的 鬼 神 来 的
, ,
幻 想 是 翅 膀飞 在天 上
,
倘 以 科 学 的 眼 光 来 审视
是极 其 荒谬 的
鬼神 世 界 无 疑
幻 想的 这一特 性
“
决定了
。
汉代 唯物 主 义 者 王 充 就认
,
尘世” 与
“
非 尘 世 ” 之 间 沟通 的 可 能 性
为
也
,
:
“
凡 天 地之 间 有 鬼
,
非 人 死 精神 为 之
。
因 为 现 实世 界 是 唯 一 的 里 出发
,
物质 存 在 ”
,
,
从这
、
皆人
思 念 存 想 之 所 致 也
。
”
?世 间 不 存
即 使 要建 构 另 一 个 世 界也 往 往 以现 加 以描 述
。
在 鬼 神是 事 实 是 事实
但 人 们 脑 中存 在 鬼 神 观 念 也
,
实 世 界的 现 象 和 经验为 范 本
挥
,
发
尤 其 在 魏 晋南 北 朝
。
大多 数 人 对 鬼
而 不 是 偏 激 的 予 以否 定 或 扫 荡
, ,
技照 中
,
神 是 深信 不疑 的 分复 杂
,
志 怪 小 说 中的 鬼 神观 念 十
、
国人 的 本 性
一 切 以现 实 世 界 为衡 量
即使
它 是 原 始宗 教
佛教
、
道教 的 三 位
是 幻 想 中的 理 想 世 界
也 只 是 现 实 的 移植 和
修改
。
中国只 有 避 人或 避 世的 隐 逸 神仙
,
,
却
,
为世上 根 本没 有鬼 的 存在 要 描 绘 出谁 也 没
有见 过 的 鬼
,
,
从 来 没 有 人 想 把 自 己 抛 掷 到 乌托 邦 去 探 险 如 桃 花源 或海 外 岛 国
上的连 接
,
。
完 全 可 以凭 空 想 象
。
,
不 存在 象
,
都 与现 实 界有 着 地 理
与不 象的问 题
不 过 随着 时 间 的 流 逝
鬼神
还 有路 可达
、
甚 至 是 当 被驱 逐 或
,
的 形 象 在 人们 的 观 念 中 也 渐 渐 约 定 俗 成 地
死亡
,
而必 须 进 入另一 世 界时
也希 望那里
有 了一个 模式
的稳 定性
,
,
这 模 式 一 经 形 成便具 有 相 对
,
是 一 个 自己 所熟 悉 的 缩影
。
能 适 应 的 现 实世 界 的
, ,
后 世 的 鬼神形 象 虽有 发 展
,
但论
。
这 些 幻 想 的 新 世 界 与物 质 的 现 实界 而达到 新世 界的 方式
。
其 基 型 结 构 仍 大体 一 致
了 对 鬼 有 一 些 感 性认 识
:
无 不本 于六 朝
为
乃 是 存 在于 同 一空 间领域 里 阻隔
,
只 有 距 离上 的 则又 属于 心灵
,
,
不 妨 先读 两 个 鬼 故
,
事
的 历程
或者 说
、 ,
,
这 两 个 世 界在 空 间 上 根 本
。
阮 德如 尝 于 厕 见 一 鬼
,
长丈余
,
色黑而 眼
.
就 是 重叠的 之 间穿梭 时
的
,
无 界限 的
。
因此
,
人 们 在它们
也 都 是 类似
大
,
著 白 单衣
,
,
平上 啧
。
,
去之咫尺
“
德 如心
,
所 看 到 摸到 的
所以
,
,
安 气定 然
。
徐笑 而 谓 之 日
:
人言 鬼可憎
果
”
或近 似的
,
鬼 神乃 是 先民 以 特 定 其 中 涵 藏 着 人类 的 心
鬼 叔 而退
( 《幽 明录 》 )
,
意 象累积 下来 的结果 理 与智 慧 迹
,
以 及传 统历史 中 悲 观 情境 的遗
李 子 豫 少 善医 方 豫州刺史
,
当代称其通 灵
,
。
许永为
可 以 说 它 表达 了 整 个 民 族 某 一 历 史 阶段
,
镇历 阳 忽一夜
。
。
其弟 得 病
,
心腹疼痛十 余
年
,
殆死
:
“
。
,
闻 屏 风 后 有 鬼 谓腹 中 鬼 李子豫 当从此过 腹 中 鬼对 日
。
共 同的生命 观 照
识的桥 梁 征 符号
,
。
也
是 沟 通人 们 意 识 与 潜 意
日
何不 速 杀 之 ? 不 然
汝其 死 矣
,
。
,
鬼 神作 为 满 足 世 人 心 灵 的 一 种 象
,
以 朱 丸打 汝
”
:
“
吾
。
我 们可 以 据 之来 观 照 当 时 的 历 史 社
挖 掘 其 作 为一
。
不畏之 未入 门
日
: “
”
。
及旦
许永 遂 使 人 候 子 豫
。
果来
会 背 景 及 当 时人 的 精 神 境 界
种 文 化 现 象 的 深 层 意蕴 鬼 神 的 认 识 价值 所 在
。
,
病 者 闻腹 中有呻 吟 声
。
及 子 豫入 视
,
,
这 就 是 志 怪 小说 中
鬼病 也
。
”
遂 于 巾 箱 中 出八 毒 赤 丸 子
,
与服 之
,
须臾
,
腹 中 雷 鸣鼓转
。
大 利数 行
,
遂
同 时 需 要说 明 的 是
志 怪 是 在 晋 代史 学
差
.
今八毒方是 也
( 《搜 神 后 记 》 )
精神 下 流 行 起来 的
录 奇迹 异 闻 的 史 书
,
其 原 始 目的 只 是 作 为 记
以 保存 鬼 物奇 怪 之 事 的
,
这 两 个 故事 与 上 面 曾 引过 的 《搜 神 记 》中 阮 瞻 的 故事
,
,
为我们 勾 勒 出 魏 晋 南 北 朝 人们 观
:
纪录
列
,
,
其 技 巧 也 主 要是 史 家 的 技 巧
? 即将
念 中鬼 的 大致 轮 廓
首先
,
鬼 仍 具人 形
,
。
,
仍
,
各式 各 样 来 源 的 资 料 加 以 系 统 的 搜 集 和 排
而 不 象 后 来 的 《聊 斋 》是 有 意 的 文 学 创
虽 同写鬼 神
,
说 人话
,
可 隐 可显
。
,
变化 多 端
鬼 能 先知
。
形 态 各异
,
且无 处不 在
其次
,
,
如 上 引第二
劝其友 腹 从 《续 齐
,
作
。
,
后者 纯粹是有 意识的借 鬼
、
篇
,
屏 风 鬼 预 知 李 子 豫将 要 过 此
后果 应验
神 以 写 人事
微 旨的 作 用
的
“
每 篇故 事均 有 它 特 殊 的 寓 言
,
中 鬼 早 作打 算
此外
,
;
而 前 者 对 社会 现 实的 反 映 大 多
谐 记 》及 《列 异 传 》中 的 一 些 故 事 中 知 鬼 除 了 上 述特 性外 液
、
还可
还只是无 意 间的透露 而 已
作者 并 非 是 从 它
,
,
还 有无 体 重 及 畏 惧 唾
由此 可 知 鬼 实 际 上 是
,
教化
”
功 能 着眼 来 论 定 其 价 值
因而 它
桃 枝 和蒜 的 特 征
。
与现 实 的 关系 更 需要 细 致 深 入 地 发 掘 与探
拟 人 性 与超 人 性 的 统 一 体 时 形 体 所有 的 各 种 属 性
它 们 仍 保 留着 生
,
察
。
但 远 比 人 神 通广
,
大
,
对 人 具 有 一 定 的 恐 慑力
从 这里也 可 以
。
鬼 的 形 象与 鬼 的 感 情
俗话 说
68
:
窥 见 当 时人 对 鬼 魂 的 崇 拜 和 畏 惧 心 理 鬼 神的 这 些 特 征
,
。
上述
一 直 为 后 世 人 们所 承 认 和
“
画鬼容 易 画人 难 ”
,
这是因
接受
,
成 为一 种 基 型 意 念
人 有 七 情六 砍
动
,
,
活 着时 有丰富的 感 情 活
,
月 后,
她 果 真生
卞 一 个 儿 子 来
,
。
中 国人 往 往
,
且 不 免 为家 事 所 累 按 理 死 后 应 得解 脱
,
事 无 巨细
,
均 需劳
,
认 为 人如 能 在 死 前 留 下 亲生 子 女
生 命 及 祖 先生 命 的 延 续 故
:
就 是 自己
,
神
,
,
但 在 志 怪小 说 中 人
:
“
不 孝有 三
死 后 其 感 情 也 并 不 因 其 肉 体 的 消失 而 消 失 悲 喜爱 恨 一 如 生前
,
无 后为 大 ” 道
,
。
这 种观 念 不独左右 活着 的 人
。
,
。
试 看 下 面 三 篇小 说
。
连 死鬼 亦受 其支 配
由上 述 这 些 故 事 可 以 知
、
王 云 琅 耶 人 也 仕 梁 为 南康 王 记 室 茸
,
亡后
:
志 怪 作者 笔 下 的 鬼 的 是 非 恩 怨
,
喜怒 哀
,
数年
“
,
妻子 困 于 衣 食
”
。
岁暮
,
宝 见形谓妇 日 耳
,
乐 与人并无 两 样
它 们懂得爱
,
,
懂得恨
,
。
懂
卿 困 乏 衣食
:
“
?
妻因 与之酒
,
别而 去
后月
,
。
揖
得怜
,
也 懂得 吃 醋
甚 至 还 会动 刀 子
俨然
曰
我 若得 财 物
。
当 以相 寄
”
。
小女
就 是 我 们十 分 熟悉 与 亲 近 的 芸芸 众 生
探 得 金 指环 一 只
( 《集 灵 记 》 )
,
我死 吴兴 袁乞 妻 临 终 执 乞 手 云 否? 乞言 不忍也 既 而服 竟 再婚
”
:
“
,
君
更
,
鬼 的 爱情 与鬼 的 痛 苦
爱情 洁 的感情
, ,
:
“
”
。
,
娶
。
乞 白 日见 其 死 妇
,
语 之云
:
一
君 先结 誓
,
在 人 类 社 会是 一 种 既 普遍 而 又 圣 它 与生命 是不 可分 的
, , ,
云何
负言?
。
”
因 以 刀 割 其阳 道
,
虽不致 死
人
,
对爱 情的
性永 废
( 《异 苑 》 )
渴 望 与追 求
,
是 人 类 的 自 然 本 能 ; 冲破 各 种
束缚 去 追 求 美 好 的 爱 情
谁 郡 胡 馥之 娶 妇 李氏 卒
.
始 终 是人 类 强烈
,
十 余年 无 子
,
,
而妇
!
”
的情 感
。
然而
,
爱 并 非 为 人 类所 独 专
。 。
鬼同
哭励 云
:
,
:
“
竟 无 遗 体遂 丧 此 酷 何 深
感君藏悼
,
妇
样也 享 有 丰 富 的 爱情 生 活
都 是 人鬼 之 恋
,
在 魏 晋 南 北朝 志 这 些故 事写 的
,
忽 然起坐日
“
,
我不即朽
。
君 可膜
。
怪 小 说 中 就 有 不少 爱 情 故 事
后见就 毕还 卧 接
。 。
,
依平 生时阴阳 馥 之如 言
: “
,
当为君生一 男
,
”
语
。
不 取 灯烛
暗 而 就 之交 可别作屋见
而且 女 主 角 一 定 是 鬼
。
男主
,
后 叹日
亡人 亦 无 生 理
,
角 一定是 人
情故事中 化 为异 物
,
,
,
从来 没 有 一 篇 写 男 鬼 与 女 人
,
,
置
暖
澹视 满 十 月
.
然后殡 !
,
”
尔来 觉 妇 身 微
,
或 女 鬼 与 男 鬼 的 爱 情 小说
在 中 国早 期 的 爱 但
{
,
如 未亡 既及十月
果 生 一男
名 灵产
.
多 为描 述 人 与 人 同 类 的 相 爱
、
( 《幽 明 录 》 )
为 礼 教或 暴 力 等原 因阻 挠
,
拆散
,
,
于 是 死 )了
“
保 持永 恒 的 爱 情 到 了 中古 时 期
,
如
,
梁祝 故
上 引 第一 篇
,
王揖 死 了数年
,
但 并 未 因亡 故
,
事
”
一类
。
佛教 轮 回转世 的 不灭 的灵
而推 卸 其 作 为丈 夫 的 责 任 知 道妻 子 贫 困 特
地 从 阴 间 觅得 一 只 金 指 环 寄 来 补 贴 家 用 二 篇 描 写 妻 子 不 愿 丈 夫 在 自 己死 后 再 婚 辞 世 不 久丈 夫 则 食 言 续 弦
, ,
。
观 念 给 这 类 故 事 注 入 了 新 的 内容
第 但
。
魂 取 代 了 化 禽 神话 而 直 接 现 身 寻 求 并 完 成 爱
,
情 的孽债
。
佛 教 轮 回 学说 本是借 以 晓 悟 人们
,
一怒 之 下 重返阳
斩 断情缘的
落 到 文 人 手里 却 变 成 了 助 长 爱
。
间用刀 把 他的生殖 器割 去 使他 成 了废人 这
情 的最佳 媒 介
这 种理 论 基 础 的 特征 之 一 象 由
,
。
有 了轮 回的保 证
,
则现 世为
。
两个 故 事显 然 是 祖 先崇 拜 观 念 的 产 物
处
,
,
祖先
,
情 苦恼 的 男 女 们 将 能 在 来 世 再 续 琴 瑟
,
有了
屈就
崇 拜使 家 族 成员从 死 者 那 里 得 到 庇护 或 惩
具有 伦 理 与 宗教 的 双 重 特 性
,
。
人 类便 不 会 自 贬 身 价
,
,
在这 里
。
它 物的 官 能形 态
况且
,
爱 情 也 是 人 类 精神
显 然 是 把 人 伦 意 识 与鬼 神 意 识 混 而 为一
第
这 大 概 是 志 怪小 说 中很少 有 人
三 篇 写 李 氏 婚 后 十 余年未生 育
死去 活来
,
死 后听 到丈
,
类 会 由 于 某 种 理 由而 化 身 为 人 类 以 外 的 形
而 只有 鬼 怪化为 人 形然后 与人 交往 的 缘 志怪 中 的爱 情 故事
,
。
夫 因为 自己 没有 生 下一 男半女 就走 了而 哭得
心有 不忍
,
。
于是 还魂过 来
答应
给他 生 个 儿 子
完 成她 为人 妻的任 务
。
十个
其 情 节的 发 展 方 式
大致 不 脱
分离
说
:
”
— 这 种 三 部 曲模 — 试 看 下 面 两 篇小 式
。
“
女 鬼上 门
相好 同居
忍痛
可爱 的 少 女
心上人
。
,
由于 不 幸 早 夭
,
,
未 及 在人 世 间
:
品 尝到 爱 情 滋 味 征服 一 切
”
,
于 是 从 坟 墓 中 钻 出来 寻 求
“
正 如 罗 马 诗 人 维 吉尔 所说
爱能
。
人可 为 情 死
,
鬼亦 可为 情 生
,
,
谈生 者
半
双
, ,
,
年 四十 无 妇
,
。
常 感 激读 诗 经
,
。
夜
爱情 几 乎 使 她 们 战 胜 死 亡 获得 重 生 们 千辛 万 苦 回 到 阳 世
,
然而这
有女 子 可 年十 五 六 来 就生 为 夫妇 之 言
:
。
姿颜 服饰
“
天下无
,
些 善 良美 好 的 女 鬼 最 终 却难 为尘 世 所 容
她
我 与人 不 同
”
。
勿坟
生一
。
.
但 现 实却 残酷 无情 地
,
火 照 我也
儿已两岁
: ‘
三 年 之后 方 可 照 不能 忍
, ,
为 夫妇
,
。
,
将其 幸 福 美 满 的 生 活 毁 于 一 旦 个 凄恻 哀 艳的爱 情 悲剧
崇 拜 衍变 成 圣 婚 仪 式 征 意 义 变得 人 间 化
、
。
酿造 了 一 个
夜伺其寝 后 盗 照 视 之 其 腰 以 上 生 肉如 人 腰 下 但 有枯 骨 妇 觉 遂 言
,
日
君负 我 ! 我 垂 生 矣
”
,
何 不 能忍 一 岁 而 竟 相
。
这 种 人鬼 恋 爱 的 结 构
,
,
开 始 由原 始 的 性
。
照也?
生辞谢
,
,
锑泣 不 可 复 止 云
,
:
“
与君 虽
,
后 来 逐 渐 由仪 式 性 象 世 俗 化 这 种 恋 爱事
,
大 义永 离
然顾 念 我 儿
方遗君物
。
若 贫 不能 自偕 活者
”
暂随 我 去
。
,
。
生随之去
,
,
入华堂
“
,
件
,
除 原 始宗 教 的 仪 式 的 遗 迹 外
。
更 有 明显
、
屋 宇 器 物 不凡
可 一珠 袍 之
,
日
。
:
可 以 自
:
的 潜意识 心理 意义
的压 抑
,
古 代礼 教 的 禁 制
理智
,
给
市
“
”
裂取 生 衣 据
,
留之 而 去
,
后 生 持 袍诣
.
汉世 以 下
,
因社 会 体 制 较为 松 弛
,
唯 阳 王 家买 之
。
得 钱千 万
”
王识 之日
。
一 些 隐 蔽 的 愿 望 就 采 取 另 一 种 形式 的 满 足 压 抑的 愿 望
,
。
是我女袍
此必 发墓艺
,
乃 取拷 之
;
生 具以
.
实对
之
,
王 犹 不信
乃 视女 家
。
家 完如故
, ,
发视
.
人 鬼 之恋 未尝 不 能解 释 为 以 象 征 方 式 满 足 其
果棺 盖 下 得 衣 据
,
呼 其儿
正 类王 女
以 为主 婿
王
佛 洛伊 德 的
,
“
遂 愿 说 ” 实可 解
,
乃信之
即 召谈 生
。
,
复赐遗衣
。
表
说 此 种心 态
原 型人 物 求
,
。
此 类故 事 中 的 女 性亦 为 典 型 的
:
其 儿 以 为 侍中
( 《列 异 传 》 )
,
美貌
。
具 有 预 知 能力
。
有室 家 之 尤 能显 明
得 婿 之庆
这种原 型 的 塑造
:
,
晋 时 武都 太 守李仲 文
八
,
。
在郡丧 女
。
,
年十
人 类 潜 意 识 中性 的 本 能 之 愿 望
古 人的 一 句 话 说 欲
“
,
黑 格尔 曾 引
,
权 假 葬 郡 城 北 有 张 世 之 代 为郡 世 之 男 字
,
“
人啊
”
,
你 根 据 自己 的 倩
神是 什 么 ? 德
。
子长
年二 十
,
,
待 从 在 解中
。
。
梦 夜一 女
,
,
年可 如此
把 神 创 造出 来 了 l
à 恩 格斯 也 谈 到
十七 八 亡
,
颜色 不 常
,
自言 前 府 君 女
,
不 幸早
。
历 史 总 是 提 出 这 样 的 问 题:
:
会 今当 更 生
,
心 相 爱乐
,
故来 相 就
.
国 哲 学 家 这 样 回答 问 题
神 就 是人 ”
五六夕
忽 然 昼见
,
衣服 熏 香 殊 绝
。 。
遂 为 夫妇
值 得 注意的 是
,
,
在 人 鬼 之 恋 中为 什 么 都
,
寝息
墓
,
,
衣 皆有 污
如 处女 焉
,
后 仲 文 遣脾 视 女
,
是 女 鬼
主动 上 门 以 身 相 许 的 呢 ? 其 原 因 大 致
因 过 世 之妇 相 间
,
,
入廊中
:
见 此女 一 只 履
,
在 子 长床 下
示 仲文
。
取 之 涕泣
,
呼言发 家
“
有 二 一 是 由于 志 怪 小说 的 作者 都 是 男 性 谈 鬼者 的 本 意可 能在 于 维 护 男性 的 尊 严 这 些 故 事 是 男性 所刻 意 创 造 的
然 是 男 性 的 需要 影 的
。 。
持 履归 以
.
、
,
仲文 惊愕
”
遣 间世 之
,
君儿 何 由得
张并
;
而且
,
亡女 履 邪 ?
世 之 呼 问 儿 具 道 本来 李
。
则 满足 的 必
谓可怪
,
发 棺视 之
,
女 体已 生 肉
。
,
姿颜 如故
:
“
二 是 因 为 受 佛 教思 想 的 响
。
我比 得 右脚有 履 左脚 无也 子 长 梦 女 日 生 今为 所 发 之 后遂 死 肉烂 不 得 生 矣 自尔
。
佛 教 思 想 在 某 种程度 上 是 比 较重 视 人 性
对 妇 女 没 有 那 么 多 框 框与 成 见
,
,
,
.
,
由于 当
,
万恨之心
,
当 复何 言 ,
”
涕 泣而 别
。
( 《搜神
时 的 妇 女 处 于 男 权 社 会 中受 着 双 重 压 迫
她
后记 》 )
们 的苦 难 最为 深 重 自由
。
。
她 们的社 交
,
、
婚姻 极不
。
生 不 能 做 自 由人
死 也要 做浪 漫鬼
,
这两 篇 小 说 写 得 既 罗 曼 谛 克 又 哀 艳 动 人
小
作者 赋 予 这 些 女 性 一 种 象 征 着 反 抗 现 实 传 统
、
说 中的 女 鬼 都 是 天 生 丽 质
、
性情 妓 好
、
天真
追求幸 福 理 想 的 自 由
使她 们 免 于
“
婚
姻 ” 的 职 责 与身 分
与 性欲
的事件
,
,
而 享 有 自我 选 择 的 爱情
。
粗略 地 考察 过 鬼 神 世 界之 后
发现
,
,
我们 可 以
,
使 她 们 的 人 性 获 得解 放
,
婚 姻在 旧
人 鬼 之 间有 着 许 多共 通 之 处
、
鬼除 了 先知 )
中 国 不算 是 个 人 的 事 件
。
而 为 一 个 家族 整 体
,
具 有 一 些 特异 功 能 ( 如 隐 形 与人 不 同外 系
, ,
变化
,
一
、
在传 统婚 姻制 度 下的 女 性
,
担 负着
。
其 余 则 与 人有 着 千 丝 万 缕 的 联
也象 活 人 一
。
家 族 血 脉 与 祖 先 助祭 的 使 命 重
,
显 得严 肃 而 庄
夫
,
它 象 活 人 一 样 的 生活 动 作
是 不 可 以 轻 狂 的 调 情 方 式来 衰 读 的
样有 各 种 需 和 感 情 求 形 象加 工 改 造 而 成 的
这 是 由 人根 据 自 己的
只 是 在 某 些 方 面 将人
。
妻 的 关系 则 是 肉 体 阴 结 合 与 伦 常 的 规范 夫 的 威严扼 杀 了爱侣 的平 等
的 父 系社 会
,
。
丈
,
在 以 男系为 主
,
间 的 力 量 异 化 为 超 人 间 的力 量
鬼 神世 界 这
,
女 子在社 会 及婚姻 中的地 位十
“
个 幻 想出来 的 荒 诞天 地
型仿 制 的
。
,
也 是 以现 实 界 为 模
分 卑微
。
小说 对 这 些 勇 于
毛 遂 自
荐 ”
。
毫
虽有 对现 实 界的 部分 修 正
、
但大
有着
不 理 会 礼 教 的 禁 忌 并 给 人们 带 来 爱 情 和 幸 福
的 美 丽 善 良的 女 子 是 肯 定 和 赞 美 的
多 没 有超 出 人 类 习 常 的 官 能 经 验 范 围
人 间的 组 织 制度 和 缺点
。
,
在此 我
,
俨然 是 人 间世 界
,
们 不禁会 慨 叹
,
:
活 人 不如 死 鬼
,
。
人的行 动 不
的延 伸 与衔 接
鬼神 世 界是虚 幻 的
,
但在某
能 成 为 真 正 的人 种 意义 上说 死
, ,
鬼的行 动反 而 能真 正体现
, 。
种 意义 上 说 又 是 最 真 实 的
的追 求
、
因 为那 里 比 在 封
、
人 的 追求 尽 情 展 示 人 自 身 的 本 质 力 量 在 这
女鬼 才是 真 正的 女 人
。
建 礼 教 重 压 下 的 人 世 更 能展 现 人 的 本 质 人 的愿 望
,
人
也更 能深 刻地 反 映动 乱
“
人活 在世 上不免 有 各 种 痛 苦 这 是 自然 规 律
,
,
生 老病
,
社会 中 人 们 普遍 的
集体 心理 ”
“
。
借 此我 们
。
由 于 人 生 充满 了 忧 患 和
以为
,
可 以 窥 见 当 时 人 们 的 现 实 生 活 与 精 神生 活 鬼 神 题材 的 小 说 虽 然 只 是 的小 说
,
不幸
便 有 人 企 求 到 冥 府 中寻 求 解 脱
阴 间 里 的 鬼 也 与 人 一 样 会失 恋
、
粗 阵梗 概 ”
,
那 里 一 定 极平 静 与 安 宁
笔下
,
然 而 在 志 怪 作者 的
、
但 一 经 产 生 即 为 人 民大 众所 喜爱
,
。
会生
,
。
历经 千 百年而 不 衰
这 与 它 虽言 鬼 神 却 与 社 此外
,
、
病
、
会挨 饿
还 会死 亡
,
旧 子 也并 不好 过
,
会人 生 紧 密 地 联 系 在 一 起 不 无 关 系
鬼 神 小说 的 取材 寄 寓 手法 等
,
、
人 世 间的 各 种 烦 恼 痛 苦 在 阴 间也 一 应 俱 全 ( 续 齐 谐 记 》中有 一 个 鬼 生 病 的 故 事
构思
结构
、
、
幻 想形 式
、
。
、
说一
都对 唐传 奇
元杂 剧
明清小
,
个 叫斯 僧 的 人
患 此病
治疗
。
,
因患 腰 痛 而 死
,
,
但 变 鬼后仍
说等 后 世 文 学 产 生 了 很 大 的影 响
时
,
当然
在
,
痛 苦 不堪
于 是 跑 到 人 间来寻 名 医
“
我们 充 分 肯 定 其 思 想 价 值及 艺 术 价 值 的 同
也 应 该 认识 到 其 糟 粕 也 是 显 而 易 见 的
, ,
。
在 《幽 明 录 》里 还 有 一 个 鬼 挨 饿 的 故 形 疲 瘦顿
”
、
事
,
写 一个 新鬼饿 得
。
“
殆不
这 些 小 说 思 想 内容 极 为 驳 杂
是 各 种观念 与
、
自任
”
更 奇怪 的 是
。
,
鬼 也会 死 亡
。
在 《异
,
意识 的 大 杂 烩
需要 进 行 认 真 细 致 的 分 析 与
苑 》中 有 一 篇 小 说 叙述 一 个 名 叫 荀 泽 的 鬼
劳 累而 死
象 前面
:
批判 _
。
_
_
_
“
鬼 的 形 象 与鬼 的 感 情
“
,
”
,
注解
:
。 .
一 节所 引 《搜 神 后 记 》中 李 子 豫 故 事 中
1 《中 国 小说 史 略 》 o 干宝 《搜神 记 序 》
9 0 ? 《马 克 思 恩 格斯 选 集 》第 四 卷 第 2 1 一 2 2 页
。
–
屏 风 鬼谓 腹 中鬼 日
丸打汝
,
李 子 豫 当从 此 过 以 朱 也 说 明 鬼 与 人 一 样会
汝 其死 矣
,
。
”
? 《论 衡
卷 页
。
?
订 鬼 》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论 艺 术 》第 一 ?
。
死亡
。
志 怪 小 说 中 这 种 鬼 神观 念 ; 显 然 是 受
第20 5
页
? 恩 格 斯 ( 反 杜 林 论 》第 二 编 第 3 1
佛 教 思想 的影 响
从 一个 侧 面也反 映 了 当时
。
? 参 《 朝志 怪 与 小 说 的 诞 生 》载 《中外文 六
现 实世 界人 民 的 苦 难 与 痛 楚
学 》 ( 台 北 ) 第 九卷 第 三 期 à 《从 文 艺 复 兴 到 十 九 世 纪 资 产 阶级 文学 艺 术家有关 人 道 主 义 言 论 选 辑 》 6 第5 3 页
。
余
论
á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论 艺 术 》第 二 卷 第 29 4
页
.
( 贵任 编辑
李
林 )
7I
-
【摘要】唐前小说,在数量上志怪首屈一指,魏晋南北朝成为志怪的黄金时代。“志怪”一词从先秦时期庄子的《逍遥游》中已有,那是指“记录怪异”之意,随着魏晋六朝时期“志怪”一词被广泛用于著作之名,其含义也逐步发生了演化。
【关键词】唐前;志怪小说;释义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222-01
志怪小说作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之一,与志人小说一起成为魏晋南北朝小说史上两个相互照应的星光。魏世民讲到:“所谓‘志怪小说’,是指专门记录怪异故事的小说。”据现有资料,志怪小说中的“志怪”一词同样出于《庄子》,其中的《逍遥游》曰:“齐谐者,志怪者也。”志怪的含义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一、先秦时期的“志怪”释义
庄子的《逍遥游》中的“志怪”含义,后世解释大体相同,唐陆德明释“志怪”曰:“志,记也;怪,异也。”即所谓的记录怪异之事的意思。在先秦典籍中,“志”为记录之意,而“怪”则多指非耳目日常所接者,或者与耳目日常所接不同者。如《国语?鲁语》云:“木石之怪曰夔、?\?W;水之怪曰龙、罔象;土之怪,曰?羊。”《山海经?南山经》载:“又东三百八十里曰?j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郭璞注曰:“凡言怪者,皆谓貌状倔奇不常也。”此即所谓“怪”。孔子是不讲怪异的,《论语?述而》言:“子不语怪、力、乱、神。”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释云:“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这里将“怪”与“常”相对,所谓“常”即日常生活经验,故“怪”是指非日常生活经验范畴。
在先秦时期,与《逍遥游》“志怪”一词相通而略有不同者,还有“志异”、“记异”两个词语。如《春秋谷梁传?成公十六年》载:“十有六年,春,王正月,雨木冰。雨而木冰也,志异也。”此处“异”之意,与志怪之“怪”相通但不同,是指自然灾变之类的异事,是自然规律的一种变异形态。又如《春秋公羊传?隐公三年》载:“己巳,日有食之。记异也。”此处记异也即志异。与上述词语相关者还有“夷坚”一词,《列子?汤问篇》云:“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世岂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此段大致与《逍遥游》同,只不过将“齐谐”改为“夷坚”。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先秦时期,与“志怪”接近的词语有“齐谐”、“志异”、“记异”、“夷坚”等,他们大体一致有相互之间有些不同。由《庄子》所谓“志怪”与“齐谐”、《春秋》二传所谓“志异”与“记异”,一起构成了后世志怪小说的基本内涵。
二、魏晋六朝时期的“志怪”释义
魏晋六朝时期,“志怪”一词被用作书名,这是“志怪”作为文体术语在小说史上的一次重要演进。此时的以“志怪”作为书名的数量繁多,如孔约《志怪》,祖台之《志怪》,以及多部无法确定作者的《志怪》之书。对于以上著述,六朝人又持怎样的观念呢?大致有三:
一是将“志怪”之书视为“史官之末事”。《隋书?经籍志》“杂传”类即合并南朝梁阮孝绪《七录?纪传录》中的“杂传”与“鬼神”而成。同时,《隋书?经籍志》“序鬼物奇怪之事”类中还有《古异传》、《述异记》、《近异录》等书,其中的“异传”“异记”“异录”等词语,即为先秦“志异”“记异”两词的变体。此类著作的内容大致是发生在人世的鬼故事。与先秦“志怪”的说理性相比,魏晋六朝志怪的着力点在对人世鬼神事的记载。
二是视“志怪”为“史官之末事”与他们对“鬼神”及诸多怪异之事的认识密切相关。诚如鲁迅所言:文士“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
三是六朝人已明确将“志怪”书视作与《世说新语》等“小说”不同的两类书籍。与对待“志怪”书的态度不同,魏晋六朝人视刘义庆《世说新语》、殷芸《小说》等著作为子家的小说书写。虽然在事实上,这类著作亦具有史性书写性质,侧重于记载历史真实人物言行,具有史书之真实性特征。从命名来看,魏晋六朝人还是区别对待这类著作与志怪书的,且阮孝绪的《七录》将这一类著作录于“子兵录”、“小说部”,由此可见,魏晋六朝人是将志怪书与“小说”类著作实为性质不同的两类书籍。《隋书经籍志》将它们列入“子部小说家类”也应该是这一观念的延续。当然,从叙事文体而论,两类著作并无本质的区别。由此可知,当今的古代小说研究将魏晋六朝的“志怪”与“志人”二分,从观念而言确实是符合当时之著述实际情况的。
综上所述,在先秦时期,“志怪”与“齐谐”、“志异”、“记异”、“夷坚”等相近词语一同奠定了后世“志怪”的基本内涵;“志怪”在魏晋时期被广泛用作书名,成为史部“记异”的“杂传”类型。“志怪”与“志人”仅有题材上的差异,并无文体差异,二者皆属“笔记体”小说。
参考文献:
[1]魏世民.魏晋南北朝小说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2]杨义.庄子选评[M].长沙:岳麓书社,2006.
[3]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