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孩子三岁后都有这个疑惑,家长如何回答至关重要!

晓晓说:

 

· 绝大多数孩子在3岁以后,都会出现一个“敏感期”:“人为什么会死”、“人死了会去哪里”……这个时候,家长怎么回答?


· 也许很多家长对这个话题讳莫如深,甚至刻意躲避。其实,抓住这个敏感期,适时地加以引导,会让孩子更加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并且有更强大的力量面对人生!


· 清明将至,正是生命教育的好时机。每个家长都应该明白,死亡并不是一个禁区话题。最好的生命教育就是要教会孩子:与其恐惧死亡,不如珍惜现在这美好的一切!

| 本文共1980字  阅读时间3分钟 |

一个真实的故事

小女孩果儿有双灵动的大眼睛,天真乖巧,很是招人爱。果儿3岁前,一直和外公外婆在美国一起生活。之后被爸妈接回国,和外公外婆只能偶尔网上打招呼。虽不在一起,但浓浓的祖孙情从未被距离隔断。

 

这年,果儿5岁了,正从中班升到大班,慢慢融入了国内幼儿园的生活。就在这时,大洋彼岸传来噩耗,外公病危。

 

果儿的爸妈急匆匆地带着果儿,飞向老人的榻前。一路上,爸妈神情焦急又恍惚,果儿眨着大眼睛,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很可惜,时间老爷爷飞得更快。外公辞世,果儿也没能看见最后一面。

转眼,两个月过去了。这天,果儿突然问:“妈妈,外公去哪里了?”

 

妈妈一愣,眼神先是吃惊,然后空洞,转而充满忧伤,“外公啊,他上了天堂,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我们暂时见不到了。”

 

果儿听完妈妈的回答,又黑又亮的大眼睛好像有些失神,想说什么却不知道怎么说。


5a4efe8530090.jpg

 

第二天,果儿又问妈妈,“外公是不是死了?他没有上天堂,他去了地下,一个很黑很黑的地方。对不对?”

 

妈妈又楞了,不自觉地捏紧了手里的毛巾,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支支吾吾,糊弄过去。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上面的对话隔三差五地持续上演,就像清明时节的雨,细细密密。

 

果儿妈妈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孩子的提问,去咨询了12355的心理咨询师宋韵华老师,随后采纳了老师的建议。

 

这天,果儿又问妈妈外公去哪里的时候,妈妈镇定地告诉孩子,“外公的确是被埋葬到了地下,那只是一个人类的仪式,就跟一颗种子最终回归尘土一样。生命啊,就是一个生长死亡的过程。”

 

“妈妈,生长死亡的过程是什么过程?死了之后会去哪里?”

 

“死了之后,就不生活在地球上了。地球上的生物都有个成长的过程,到了一定的时间就会离开。果儿,你记不记得我们家楼下那颗桃树?春天里,桃花开得多美多香啊。过了一阵子,花儿就掉了,是不是?”

 

果儿点点头,“我见过,我见过,花儿掉了,就不美了。”

 

“冬天的时候,那棵树就光秃秃的,什么都没有了。可是到了第二年春天,它又开了呀。”

 

果儿灵动的大眼睛,一下子被点亮了。


5a955c083dd0d.jpg

 

 

12355心理咨询师宋韵华解答:

 


儿童一般不会主动讨论死亡,但如果死亡话题突袭,该怎么跟孩子讨论这个话题?

 


1、保持镇定的态度直接回应。

 

幼儿园小朋友对生和死的概念很模糊,分不清一个人死后到底去了哪里,但出于对世界的好奇,就会一直追问。

 

这种情况下,家长最错误的应对方式就是支支吾吾,避而不谈。

 


2、让孩子尽情地抒发情绪。

 

有这样一个反面案例:一个小女孩看电影,看到影片中一只雪豹死了,就哭了起来,越哭越伤心。

 

孩子妈妈为了安抚孩子的情绪,直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你看你看,丹顶鹤飞了!”

 

这位妈妈是想把孩子带离痛苦的情绪,但这种粗暴转移注意力的做法不值得提倡。如果一直避开不谈这个话题,死亡就成了孩子的一个心结,越来越恐惧死亡。

 

其实,这位妈妈应该平常地面对小女孩的反应,让小女孩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因为哭完了,她会更加珍惜生命,懂得生活的美好。


59f2bf3957b65.jpg

 


3、用动植物的比喻告诉孩子。

 

家长应该镇定地和孩子谈论事情的经过,亲人的离开,让我们很伤心,但我们和亲人之间的爱一直都在。可以借用动植物的比喻来告诉孩子,世间万物都有生死轮回的规律。

 

生物死了之后,还会有更新的生命。这就是繁衍,生生不息。为帮助理解,父母还可以带着小朋友去动植物园区走一走,感受大自然的生命。

 


4、适当地谈论生命的科学起源。

 

这个回答方法是针对10岁之后的孩子。他们的情感需求变大,而知识面也逐渐变宽。人的生命,最初是精子和卵子结合。告诉孩子,一个受精卵的存活,是非常小的概率。能出生、健康快乐地长大,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5、讨论生命的意义、人的思想和感情。

 

在生死面前,每个生物都是平等的。一个人的生命消亡后,会给后辈留下诸多美好的记忆。亲人之间的爱和记忆,是能世代相传的。

 

比记忆更伟大的,就是精神,精神能永垂不朽。古今中外,有很多已经过世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很多事迹就被世代传颂,他们的生命更有意义。


59f2c562c237a.jpg

 

每个家长都应该明白,死亡并不是一个禁区话题。就算没有遇到过扑面而来的死亡,也可以适时地与孩子谈论死亡这个话题,进行生命教育。而生命教育就是要教会孩子:


与其恐惧死亡,不如珍惜现在这美好的一切!

 

注:故事人名和细节根据真实案例有所改编


 




Bookmark the permalink.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