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灯”习俗中的价值意蕴

口王德福

  豫南部分农村流传着这样一种习俗,元宵节这天,全家人要到坟山上为逝去的先人“送灯”。许多在外打工的人,宁可春节不回家,也要在这一天不远千里赶回来,与家人团聚,并完成这一年一度的祭祖仪式。从正月十五傍晚开始,男女老少全部出动,带着各色的灯盏前往祖坟山。是夜,沿途灯火辉煌,人头攒动,坟山之上彩灯闪烁,鞭炮齐鸣,场面非常壮观。我们考察的就是“送灯”习俗中所表达出来的价值意涵。

  “送灯”的仪式与禁忌

  元宵节中午,全家人要在一起吃团圆饭,饭罢就开始准备灯、烟花爆竹和烧纸等,傍晚时分,“送灯”开始了。

  以前,灯都是自己用纸糊的,现在则改为直接购买,而且材料也变成了塑料,防风防火效果更好。灯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灯裤(即灯罩)、竹签(即骨架)和蜡烛。这三个部分并非事先就组装在一起,而是到现场后先插上竹签(一盏灯需要三四支竹签),将蜡烛放在中间,然后罩上灯裤并点燃蜡烛。灯裤的颜色也有严格的规定:死者死去的第一年,送白颜色的灯,第二年送黄或紫颜色的灯,第三年以后送红、绿、粉颜色的灯。灯裤上还绘有不同的图案,并配有不同的对联:

  白色灯绘龙凤图案,对联为:

  孝心传千秋,芳名流百世;

  花开春富贵,竹报岁平安。

  红色灯绘松鹤延年图案,对联为:

  日月作灯千古照,风水护坟万代

  兴。

  孝心传千秋,芳名流百世。

  绿色灯绘松鹤图案,对联为:

  叩首思故乡,抬头望明月。

  送灯点亮永不断,敬老爱幼代代

  传。

  灯的数量要严格按照男丁多少配置,“送灯”时家中男女老少都要参与,但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参加的,也不能在这一天回娘家,当地有“女不观娘家灯”之说,因为“看了娘家灯,穷断脊梁筋”,可见出嫁的女儿参与是非常不吉利的。“送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没有统一的组织,如果父母在世,则兄弟家庭要一起去,父母去世之后可各送自己的灯,一般来说都会相约同去,但家族不会统一行动。

  从走出家门开始,一直到坟山之上,沿途都有要送的灯:

  水塘灯:送水神一盏,保佑洗衣服的人和玩耍的小孩子平安无事,不要溺水;

  路边灯:送给路神一盏,保佑行路的老人和孩子平安,不要摔伤;

  孤灯:送给绝后的死者,在路边点燃,代替其后人表达怀念之意;

  土地庙灯:送给土地爷爷和土地奶奶一盏,保佑五谷丰登;

  坟灯:送给自家的死者,自太爷以下各位死去的先辈坟前都要送。

  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坟灯。到达坟山之后,要先将坟墓周围的杂草杂树清理干净,然后压上坟头纸,一般压三叠,正中一叠,两边分别一叠,再烧纸焚香和祷告:“太爷、爷爷、奶奶……你们回来看灯吧。这是一点小意思,你们也别嫌少,拿着吧。”全家老小都要跪拜,祈求祖先保佑平安,或者荫庇子孙升学、当官、发财等。这些程序完成后,就进入关键的环节:点灯。此时,插上竹签,放好蜡烛,将蜡烛点燃,然后罩上灯裤,这个环节又被称为“发亮”,待所有的灯都“发亮”后,人们就开始燃放烟花爆竹,“送灯”仪式达到高潮。

  “送灯”结束后,回到家中,要将所有摆放在外面的农具收进屋里,点亮灯笼,并且打开各个房间的灯,彻夜长明。男性家长在供桌上为祖先上香祭拜,小孩子们则到院中继续燃放烟花爆竹,带着各种造型的灯笼四处玩耍。上世纪80年代还有舞龙舞狮等活动,表演队要到各家门前表演,主人则燃放鞭炮表示欢迎,如果哪家没有表演队光临,主人就会很丢面子(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年轻人没有足够的排练时间,而在村的老人又没有力气表演,这一活动已经消失了)。最后,在全家人吃过团圆饭后,元宵节“送灯”活动正式结束。

  “送灯”中的本体性价值

  数千年来,传宗接代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贺雪峰称之为中国农民的“本体性价值”,这种价值是“个人内在体验的价值”“对自己生命意义的感受”“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对话”“一种宗教般的情感”(贺雪峰:《乡村社会关键词:进入21世纪的中国乡村素描》,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这是一种超越物质利益算计的生命追求,是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祖祖辈辈而来、子子孙孙而去的香火绵延的生命想象,有了这种超越性的追求,农民就可以以坚忍、乐观的态度面对和应付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艰难困苦,物质上的得失享受就变得可以妥协甚至放弃,因为在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和香火绵延的生命传递面前,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送灯”是后代向祖先表达怀念的仪娘家,当地有“女不观娘家灯”之说,因为“看了娘家灯,穷断脊梁筋”,可见出嫁的女儿参与是非常不吉利的。“送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没有统一的组织,如果父母在世,则兄弟家庭要一起去,父母去世之后可各送自己的灯,一般来说都会相约同去,但家族不会统一行动。

   “送灯”是后代向祖先表达怀念的仪式,也是在告慰祖先,这个家庭后继有人、香火绵延。灯盏的数量直接体现着男丁的多少,而对出嫁女儿的排斥更表明了男丁作为后人的唯一合法地位。“孤灯”的设置也表达出绝后之人死后的凄凉:他们的坟前荒草丛生,无人清理,而且周围坟墓的灯盏“发亮”之时他们前面仍然漆黑一团,他们只能到大路旁水塘边享受众人好心点亮的孤灯!每一个人点亮孤灯的时候,都不会希望自己将来也成为孤魂野鬼,只配观赏孤灯,而是期冀着后代子孙堂堂正正地在坟前祭奠。同时,坟前向祖先的祭拜和祈祷,是跨越阴阳两界的沟通,是穿越历史的对话,是以家庭为边界,通过想象将逝去的祖先“在场化”。“家”的超越时空的意义在此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而个人的生命也融入其中,获得了挣脱时间束缚的无限体验。

……(未完,请点击下方“在线阅读”)

Bookmark the permalink.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