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种特殊的葬俗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部冕宁县雅砻江沿岸藏区流行。这个县藏族集中的庙顶地区海拔高度在3000—3800米之间。位于峻峭的锦屏山脉主峰,下临奔腾汹涌的雅砻江,山高路远,交通闭塞,在廿世纪四十年代还保留着古老的、特殊的葬俗——祖先崇拜。
陈明芳先生的论文《论冕宁县庙顶藏族的原始宗教》,在谈及该地区藏族原始宗教祖先崇拜祭祀时写有如下景观:
在庙顶藏族看来,人虽死了,但其魂魄与活人之间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祖先的魂魄具有保护本家族或本家庭成员的神秘力量,它既可以使牛、羊、猪、鸡等家畜家禽繁殖多产,又可保障各种农作物获得丰收,还可保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和睦安康。然而魂魄又是十分神秘难了的力量,是举家惧怕的对象。因为魂魄是看不见摸不着,漂移性大,可塑性强,因此他们希望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来安抚死者,使魂魄达到幸福境地,不再扰乱人。庙顶藏族对祖先魂魄的祭祀特别虔诚,就是出于这样一种观念意识。
庙顶藏族祖先崇拜分三个阶段。
首先是人死后,直接祭祀死者。
按照原始宗教观念,死亡从来不是自然的,它永远包含着神秘的因素。死无非是将与社会集体之间的联系猝然中断,于是需要重新确立死者与这个集体之间的关系。
人们对刚死的人怀着尊敬、怜悯、恐惧等复杂的感情。这一切表现在祖先崇拜的第一个祭祀阶段。当老人病势严重,即将断气之时,他的后代或亲属须杀一只羊。从这时起就要请宗教祭司“黑叭”(注:藏传佛教最古老教派宁玛派僧人的名称)念经,为死者赎去生前的罪过,同时抽掉房顶上的一块瓦,称“开天门”,意即为死者阴魂出去开辟通道。宰羊以后,用羊的内脏与酒、蜂蜜、酥油、核桃等物相拌合,敬供在濒死者面前。
如果死者断气之前来不及杀羊,就在断气之后进行。仍是“黑叭”念经为死者赎罪。所有的孝男孝女皆戴白帽或包白布,跪在地上向死者磕头致哀。对死者来讲,意味着他与家人的分离是痛苦的,但由于他从今以后不再是社会集体中的成员,今后对接触他的人是危险的,因此请“黑叭”念经的目的,意在与死者阴魂直接交涉,安慰他、赞颂他生前的种种功德,希望他安心离去,到了阴间仍安分守己,保佑自己的子孙后代。
死者的亲戚接到报丧要立即赶来。各家视自己的经济条件,或牵牛、羊、猪、鸡,或背粮食,携带酒肉等到丧家吊唁。
为了安慰死者灵魂,同他依依惜别,让他高高兴兴去到另一世界生活,当晚,“黑叭”会又唱又跳。死者的儿孙和亲友们也跟着边哭、边唱、边跳,连续数次以后便喝酒休息。再接着唱、跳,如此反复,要哭、唱、跳整整一夜。当晚祭祀死者的场面非常热闹。
安灵仪式和祭灵牌,是祖先崇拜的第二个阶段。
人死后不久的一个时期内,人们想象死者的阴魂并未远去,可能还在自己住所附近游荡。此时人们对他的恐惧不是害怕亡魂要伤害家庭成员,而是害怕死者因感到孤独,寻找活人做它的伴侣。为了帮助死者的亡魂与集体建立巩固的联系,当死者被火葬或土葬之后,死者的亲属要请“黑叭”专门为死者做一个灵牌,安顿好死者的灵魂。制作灵牌的木料必须是特定的树枝,别的不能代替。庙顶藏族制作灵牌的木料是青杠树枝,长约13—15厘米,刻成人形,外面缠以红、白、黑三色线或布条。红色代表身上的血肉,白色代表骨骼,黑色表示身穿衣服。灵牌做好以后,点燃柏香,在灵牌前供上鸡蛋、酒肉等食物。“黑叭”口中念念有词,表示与阴魂交谈,希望死者亡魂保佑子孙后代和家庭安宁。并且对它许愿,待家里积攒一些钱财之后就给它“做帛”(即举行隆重宗教仪式超度亡魂)。念毕,向灵牌敬酒三次,每次都将酒点燃,表示死者已经享用。接着,死者的儿孙或亲属向灵牌磕头,号哭。
安灵仪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死者在阴间的巩固地位,同时也保证了活人的安宁。但是死者的阴魂仍继续保持着同活人的某些联系。殷勤地对待亡魂,随时给它献上食物和祭品,尽力赢得它的好感,以使子孙后代得到他更多的佑护。安灵仪式结束后,亲属将死者的灵牌供在锅庄对面的屋角,在灵牌前摆上一只特制的木碗或石碗。每逢节庆先用这只碗盛上食物祭祀灵牌,然后家人才用餐。平常每餐装上饭菜,请死者灵魂享用。
祖先崇拜的第三阶段是超度亡魂,庙顶藏族称之为“做帛”。家境富裕者在死者火葬或土葬后不久进行。经济条件差的人家,在死者安葬若干年之后,积累了较多的钱财后再进行。有的家庭甚至延至几代人后才一起超度。
“做帛”是庙顶藏族祖先崇拜中最重大的宗教祭祀活动,被视为对死者的最大孝道,因此往往不惜倾家荡产。“做帛”一般为时五天五夜,富裕家庭甚至连续祭祀达十五天之久,场面颇为隆重。
“做帛”的时间一般选在农历十月或冬月,从十五日开始被认为大吉大利。当日子选定以后,须用新砍的竹子加工编制篱笆,在距村子不远的山坡上搭一个灵棚,作“做帛”期间供死者灵牌之用。
“做帛”必须请会念经书的“黑叭”主持、念经。本村寨的人在“做帛”期间须停止一切生产活动。住在外村的死者亲友也要牵牛、羊、猪等牲畜前来参加。所有参加“做帛”的人均着节日盛装,在此期间人们大量杀牲饮酒。
超度亡魂之前,“黑叭”要焚香“起灵”,即将灵牌从屋角取下。因庙顶藏族“做帛”大多为几家合做,所以“黑叭”与亡魂交涉时,口中喃喃念道:“几位尊敬的老人家,今年是一个吉利的大好日子,我们将杀牛宰羊,虔诚地送你们远去。家里的一切都安排好了,从今以后不要到家中搅扰,请放心地走吧!”
起灵的当晚直到冬月初一,主持“做帛”的“黑叭”和参加“做帛”的人们要喝酒、跳舞,时间和地点均无限制和规定,人们随心所欲,想跳就跳,无论跳到哪一家,这户人家都须拿出自酿的米酒供大家畅饮。
农历冬月初一清晨,开始将各家灵牌送到灵棚之内,供在台子上,这一天称为“送灵”。灵牌下点香油灯,烧柏香。一般请2—3个“黑叭”轮流念经,直念到送魂之日。这个期间,“黑叭”念经的内容是超度亡魂,亦即断绝死者与活人社会集体之间的联系。通过长时间的隆重超度,让死者的阴魂真正离家远去,并且不致于变成危害家人的恶鬼,而是成为子孙后代富贵兴旺的家庭保护神。送灵这天,“做帛”的人家要杀一头牦牛或几只羊,大宴宾客,其场面热闹非凡。
为死者送魂是“做帛”的高潮。送魂的日子一般安排在冬月十一或十三。送魂的目的是让死者阴魂到另一个世界,与以前死去的祖先和亲人团聚。因此这一仪式又称为“归灵”,即背死者的灵牌上山。届时,“黑叭”将灵牌分别放在马背上安置稳当,由死者的女婿牵马缓步前行。选死者舅家一成年男性背上平时祭祀死者用具,如木碗之类跟随其后,去到有一块小平地的山上。“黑叭”在此铺上送魂用的路票。路票由宽约30多厘米、长8米左右的白布或蓝布作成,事先经“黑叭”精心打磨、上浆、涂色,然后写上家族的送魂路线。每个家族一般均有一张路票,有的家族甚至多至几张。载着死者灵牌的马在平地上跑三圈后,“黑叭”便从马背上取下灵牌,置于地上。灵牌的位置按死者年龄安放,最年长者居于所有灵牌的正中,以示尊敬。接着念路票上每个家族的送魂路线。送魂路线写得十分详细,不仅有沿途必经的大小地名,而且连所经的小山包包、石头堆堆都交待得清清楚楚,以免亡魂迷路。送魂路线从庙顶藏族居住地开始,从东往西,大体上经过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龙县、西藏的昌都地区、拉萨,再往西,到达祖先的发祥地和万物之神的居住地。
“黑叭”念完送魂路线以后,死者的男性亲属在平地上栽上尖尖的石桩。有几个灵牌便栽上几个,每一尖石桩即代表每家最古老的祖先。接着,每家人都杀两、三只羊 ,用煮熟的内脏等和酒祭献给尖石桩,请求老祖宗的灵魂接纳死者并保佑这些亡魂在冥冥世界中安居乐业。当以上仪式举行完毕,“黑叭”便将所有的灵牌烧掉,把以前祭祀死者的木碗、石碗打碎,扔到野外,从此以后不复祭祀。
通过“做帛”,人们表达出了自己尽心竭力满足死者的一切需要,让死者的灵魂及其亲属的精神均得到最大安慰之愿望。庙顶藏族深信,“做帛”后的亡魂将安心远去,住在另一个世界,他将和已故的长辈、亲属一起快乐地生活,自此阴阳两界及生死断然隔离,人们再也不必为死者的亡魂操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