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亲人,常回家看看!”

“广东亲人,常回家看看!”


——汶川县万名群众送别广东亲人见闻


■记者 周严国


  三年前的汶川没有哭泣,汶川人向世界传递出“汶川不哭,四川雄起”的坚强声音。


  三年前,他们是陌生人,三年后的5月20日,汶川藏羌回汉儿女为他们落泪,因为他们是汶川的亲人。


  5月20日上午,汶川县举行欢送广东援建亲人大会,隆重欢送275名广东援建亲人。从汶川县城到银杏乡、绵虒镇、映秀镇55公里的213国道上,数万汶川当地群众手捧羌红和哈达,泪别广东援建者。“亲人,再饮一杯青稞酒,再吃一颗甜樱桃吧……”“汶川儿女永远牵挂,欢迎常回家看看!”、“广东恩人一路平安!”……一句句简单朴实的话语,让广东亲人与汶川群众哭成一片。


送行群众不惜包车赶来


要把家里最好的土特产品送给恩人


  一大早,收获了新家园新生活的汶川儿女纷纷从全县各地赶来,依依不舍送别广东援建亲人。


  家住威州镇矛岭村的羌族老人杨国安,手捧一篮熟透的大樱桃,“亲人要走了,真是舍不得,怕赶不上送别,我凌晨3点多就起来摸黑摘樱桃,5点半从家里出发,总算没迟到。广东的亲人们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我一定要来送送他们。”


  离汶川县城最远的卧龙镇100多名群众代表来了,转经楼村的成越鸿带来了自家的腊肉,“给揭阳援建亲人们带上,因为他们,我们才能有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在县城举行欢送大会的同时,106公里外巴郎山下的卧龙镇,转经楼村、足木山村和卧龙关村放着感恩援建者的歌曲。


  “饮水思源不忘本,永远铭记江门情”。雁门乡萝卜寨村党支部书记马前国带领全村村民捧着锦旗来为江门工作组送行,他的手里还提着一袋羌族手工鞋垫,“江门的亲人就要回去了,祝福他们一路平安。”


  “感谢肇庆亲人,我们的房子修好了,水泥路通了,娃娃们上学都在乡上新建的小学。”克枯乡木上村66岁的羌族婆婆余光花把全村人的心意——一幅1.5米长、0.8米宽的羌绣《感恩祖国》送到肇庆亲人手里。这幅羌绣,余光花和村里几位羌绣手艺最好的婆婆绣了三个月。


  听说广东亲人要走,汶川县很多高半山地区的老百姓都将家里最好的腊肉、土豆、花椒、樱桃、土鸡蛋……装满背篓,或步行、或坐三轮车、或相约包车,风尘仆仆赶来县城、绵虒、银杏、映秀,在街道两侧,在国道213沿线,与河坝村民一同捧上土特产、献上羌红哈达、敬上青稞酒欢送广东援建亲人,将心中的感激化作旋律,只为亲口对援建者们说一声:谢谢!


群众夹道欢送


300米的路走了一个小时


  从汶川县政府门口到新建成的汶川一小,不到300米的行程,平时步行只需十分钟,广东亲人却走了一个多小时。道路两侧,是一幅幅动人心弦的标语、一张张动情的脸庞……


  在汶川县委门前的避灾广场,数万汶川县的干部、群众、学生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他们换上了充满民族气息的节日盛装,手拿国旗,高举标语,沿途夹道送别曾经守望相助、风雨同舟的援建亲人。“老人家,你的高血压好点了没有,这么大年龄了,以后多注意休息。事情少做一点。”今年65岁的李秀珍老人紧握恩人的手,久久不愿放开。“记得以后一定要常回家看看。”“一定会的,一定会的!”恩人连连点头。


  威州师范学校的学生来了,从学校门口到新建的威州镇政府门口,手舞国旗的学生们高唱起《因为有你》,是啊,因为有你,汶川才如此美丽;因为有你,今天的威师校才如此朝气蓬勃。威师的孩子们不会忘记,地震中受损严重的威师在震后异地复课到绵阳江油,不到两年的时间学校重建工作全面完成,各种设施较震前大幅提高,学生们在自己的新学校里开启了崭新生活。广东亲人与现场的学生们一一握手,并鼓励他们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孩子们泣不成声,“谢谢,谢谢叔叔,谢谢阿姨!我们一定好好学习。”学生与广东亲人抱成一团,久久舍不得分开。


  在德惠超市门口,来自茂名的援建者杨冰峰喝下青稞酒,和向自己献上羌红哈达的银杏乡一碗水村代表孙开军相拥而泣。


  “装不下了,心意我们领了。”“那把花椒带上,回去也有个念想。”广州援建者赖绍荣握着威州镇秉里村董进秀大妈的手。董进秀拿来了家里最好的腊肉、土鸡蛋、花椒,装了满满一背篓。赖绍荣接过一包花椒,流下了不舍的泪水。他的胸前,挂着六条羌红和哈达。


  别看汶川一小的学生们年龄小,可对广东亲人的情谊却一点不少,“叔叔,你以后一定要回来看我啦!我会很想你的,爸爸说了,我们有时间也到广东来看你”,“好的,好的”,“光口说不行,我们拉一下勾”,“来吧,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小张明的可爱逗得恩人哭笑不得。


 


记者手记


  羌红和哈达不停地舞动着;前来送行的羌族大妈一边挥手一边抹泪;车开了,他们仍然手牵着手围着车唱歌送行;遇到相熟的队员,冲上去再次紧紧抱住……此时此刻,语言已显得多余。留给我的是一份无言的感动。


  这份感动来自于汶川自强,三年的时间,面对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受灾人口最多的强烈地震,汶川没有倒下,而是实现了奋起的跨越,在遍布瓦砾的废墟上,奇迹般地建成了一所所新学校、一幢幢新楼房、一座座新城镇。


  这份感动来自于广东责任,三年时间,广东省举全省之力,将汶川当成故乡,与汶川人民共同奋战。三年累计投入援建资金82亿人民币,建成702个优质工程。通过对口援建,汶川实现了中央要求的“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灾区基础设施和群众生活全面超过震前水平,走上跨越发展之路。如今的汶川,最漂亮的是民房,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

Bookmark the permalink.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