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古代丧葬仪礼及其灵魂崇拜观念探微》pdf下载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李岩()),男,朝鲜族,吉林龙井人,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年月第卷第期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YanbianUniversity(Social)MarVolNo朝鲜古代丧葬仪礼及其灵魂崇拜观念探微李岩(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北京)摘要作为一种民俗事象,丧葬仪礼深受朝鲜古代各个时期人们意识观念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刻意追求置放亡者头颅的方向、附葬品的安排、墓椁的构筑和祭祀的周密布置等,极尽虔诚之意。在这些追求背后所蕴藏的亡魂不灭观念和灵魂崇拜意识,则形成了朝鲜古代人世界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灵魂观和文化心理。关键词朝鲜丧葬仪礼灵魂崇拜文化积淀中图分类号K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朝鲜古代丧葬仪礼的基本模式和类型朝鲜民族自古十分重视礼仪,世称礼仪之族。长期以来,丧葬仪礼被奉为朝鲜民族的四礼之首,成为世代遵循的人生习俗事象。古代朝鲜民族处于非常艰难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对人自身的生死现象十分不理解,总认为人死之后其灵魂离开肉体而意识永驻世间,影响着活着的人及其子孙。因此,围绕着丧葬仪礼,自古以来,在朝鲜民族中间就产生了种种复杂的灵魂观念和仪礼程式,它们成为了朝鲜民族传统礼仪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朝鲜古代葬式模式。葬式,是丧葬仪礼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什么样的方式安葬死者,自古以来世界各个民族和地域有各种不同的处理方式。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埋葬死者,与社会的发展水平、婚姻形态、社会组织形式、居住方式、宗教信仰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这些因素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当然葬式也随之不断地变易。易#系辞下中有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于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的记述。这真实地反映了东亚地区古人类在穴居野处的生活阶段无可奈何的野葬情景。作为朝鲜民族长期传承的习俗,葬式经常表现为某种类型和模式,其中包含着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朝鲜半岛的史前时代,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始人的人生意识和自然观念不断变化,朦胧地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上个世纪年代,朝鲜咸镜北道雄基郡松坪洞和会宁郡碧成面凤仪洞发现了座左右的新石器后期的古土葬墓,据考古学者勘察,其全部尸骨都采取头向东、仰卧伸展型。其后年代,在全罗南道光山郡新昌里发现的座青铜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壅棺墓中的尸骨也都采取了头向东的东枕葬式。这时期在黄海道金海郡大东面礼安里发现的古新罗以前的小石圹墓群的尸骨头向也都是东枕型。这种东枕型的墓葬在朝鲜半岛各地都有许多个案被发现。除了东枕型以外,半岛的一些地方还发现了部分头向南的南枕型葬式。如庆尚北道大邱大凤洞支石下石圹冢共座墓中,除两座是东枕型以外,其余座都采取南北长轴的南枕型。此外,南枕葬式在黄海道凤山也发现了例。葬式上的这些大体统一的类型和模式,无疑表示着古代某一个时期人们的葬俗和思维习惯。特别是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中,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光明开始的方向,也是给人以新的希望和幻想的所在。南方则是太阳经过的地方、光芒普照的方向,也是给万物以温暖与生命的圣域。朝鲜古代先民在葬俗上大体一致地采取东枕或南枕的方式,绝非偶然。这是他们着意安排的,借以慰藉亡灵,也就是说,他们希望死者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里像活着时一样,迎着太阳生活。这样,人们把活人的想法移植于想象中的冥界,使其在冥界也享受与现世一样的光明。可见,在这样的葬式现象背后,多少透射出朝鲜古人的魂灵观和太阳崇拜意识。三国时期亡者头向类型。俗随时变,到了##三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的影响,人们在葬式上对尸骨头向的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在三国时期,半岛的南北方在葬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高句丽,起初仍有一些尸骨头向东的例子。但稍后不久,高句丽墓葬中的尸骨基本上采取北首南面的北枕形式。这种尸骨头向上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人们观念上的变化。从方向上看,北枕则采取了坐北朝南的姿势,它比起坐西朝东、坐南朝北更向阳,适合于采光,取的是正势,顺应了太阳运行的自然规律。这样能使死者面朝南,享受阳光和光明,使活着的亲人得以安慰。高句丽人葬式上的这种变化,主要是社会生产力发生变化的结果,但也不能否认外来葬俗文化的影响。汉乐浪郡在古卫满朝鲜故地存续了余年,而后高句丽扩大其疆土,取而代之,所以高句丽的一些习俗文化不能不受其影响。在朝鲜半岛北部发现的诸多乐浪时期古墓,其葬式和墓制基本因循着中国汉代的葬俗。它有木椁坟和砖筑坟两大类。其坟内尸骨基本上都采取首北面南的北枕型。从中可知,高句丽葬式头向从东枕型、南枕型向北枕型的转变,是与乐浪葬俗有一定关联的。百济宗族源于高句丽,所以它的葬俗类似于高句丽,韩国公州、骊州、扶馀等地发现的百济古坟也基本采取北首南面的北枕型,可知二者之间的前后渐染关系。在三国时期的新罗,其葬俗中的尸骨头向与高句丽和百济大不相同。据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和韩国学者们的野外现场调查,庆州地区三国时期古新罗古坟中的尸骨头向均采取东枕型和南枕型。其中大部分为东枕型,而南枕型只占少数,绝无西枕型或北枕型。一方面,庆州是古新罗的政治经济中心,是王公贵族集中的地方另一方面,在地理上,它处于朝鲜半岛的东南端,长期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与毗连中国的高句丽相比,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少,加上新罗的贵族阶层对东方仍保持着一种特殊的观念。可以认为,新罗人的上述葬俗是这些种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庆州地区以外,特别是与高句丽和百济接壤地区发现的许多古墓的头向,除了东枕以外,还有西、北二枕型杂处,这可能表明与后二者交流的结果。到了统一新罗时期,逐渐接受高句丽、百济北枕式的葬法,形成各地趋同的取向,而这一趋向一直延续到李朝末期。头向上的这种北枕形式,实际是枕北而面南,其心理重视的还是向南、向阳,与其前的东枕、南枕没有二致。总之,朝鲜古人在经办丧葬仪礼的过程中,对墓葬的轴向和尸骨的头向问题确实费了一番心思。每个时期,各个地域的人们无不对它着意安排。头向上的这种精心设计和安排多少反映出朝鲜古人灵魂观的一面。他们希冀死去的亲人的灵魂还应像活人一样向往东方,享受阳光和光明。除此之外,这种思考和安排的背后,还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功能和文化心态在起作用,这是值得我们继续思考的问题。朝鲜古代灵魂崇拜意识朝鲜古代灵魂观。魂灵观在朝鲜上古人的世界观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他们无法解释自然荣枯的变易和人的生死无常的规律,主观地认为自然万物皆有灵,自然的变化是其灵性起作用的结果,从而献祭于自然。在人生方面,除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外,他们还奉行灵魂崇拜,认为人有永生的灵魂,它在人死之后离开人的肉体而继续存在下去,所以,祖先虽然已不在人世,但是其灵魂依然活着,并时刻关照着活着的子孙后代。因此,他们以虔诚敬仰的心态祭祀祖先,按照自己认为吉利的方式安葬死去的亲人。如今人们发现的朝鲜古人的葬法有如洞葬、土葬、积石冢、支石墓、石椁墓、石箱坟、壅棺墓、木椁坟、砖筑坟等多种多样,每一种葬法都代表着一个时代或一个地区的葬俗。这些葬式的时代和地域虽然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奉行着一个主题,那就是灵魂不死。后汉书东夷传载:东沃沮,其葬作大木椁,长十余丈,开一头为户。新死者先假埋之,令皮肉尽,乃取骨,置椁中。一家人皆共一椁。刻木如主,随死者为数焉。从中可知,朝鲜古代东沃沮人的葬礼已用椁,而且人死之后先假埋之,令其皮肉尽之后,才将其骨放入椁中。这种骨葬法,在东亚各个民族中是很少见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记录传达出的另外一个信息,就是灵魂不死。其椁开一头为户,一家人皆共一椁,其意就是人死之后,其灵魂与肉体分离而活动于时空之中,而且死人的灵魂通过这个户自由地出入,一家人死后也与活着时一样,在阴间团聚,继续着人世间未尽的生活。有趣的是,东沃沮人认为人死之后的阴间生活,与活人的人间生活相类似。三国志#魏志东夷传曰:东沃沮其葬,又有瓦镉,置米其中,编悬之于椁户边。记录中的镉同鬲,上古时的炊具,其足部中空,样子像鼎,是鼎属瓦制炊具。东沃沮人将这一瓦镉编悬之于椁户边,置米于其中。很明显,其意是让椁中的神灵脱离肉体出入于户间,而且还让其肚子##饿时享用这些瓦镉里中的米食。东沃沮人的这些葬俗事象,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有些荒唐,但它却代表了朝鲜古人的鬼魂观和死者仪礼的实际面貌。东沃沮人的这种葬仪俗象表明,他们把墓椁看作死者的家,亡魂在阴间的生活与生时相类似,而死者的灵魂可以随时影响活着的亲人,所以活着的亲人必须诚心诚意地安葬死者和拜祭亡魂。这是灵魂不灭观念反映于民间死者仪礼的结果。这种灵魂不灭的观念在古代朝鲜是极其普遍的,但有意思的是,在这种观念驱使下的具体部族、国家和地域,对死者仪礼的民俗表象有所不同。如年代在江原道春川市校洞发现的一处古代掘葬遗迹,共有具尸骨,其脚均聚合于洞中央,头部各向洞壁,尸骨旁各放土器、石镞、冠玉等附葬品,洞中央又有烧火的炉址。这像一家口人,而此洞则是这一家人的居舍。这一家人是怎么死的,为什么采取如此的葬式形态,现在还没有更具体的资料可以论证。但中国魏书#东夷传中氵岁条载,氵岁人生病人死,弃居舍,筑新屋这一记录,基本与上述的洞葬表现是吻合的。如今的韩国江陵、春川一带正好是公元前后东氵岁国的领域。当时的东氵岁国是朝鲜半岛东部比较落后的弱小国家,从上述的附葬品种类和档次来看,也与其偏远地区的特点相吻合。可以初步断定,魏书东夷传的这一记录,反映了东氵岁国葬俗的一个有趣的个案。把上述的洞中葬式表现和魏书东夷传的记载结合起来考虑,可以这样认为:这个洞舍的主人(们)在死后舍弃这一居舍而另造新居,将原来的洞舍变换成了墓冢,这一墓冢采取的是一家亲人合葬的复葬形式,并放置死者生前用过的物品作为附葬。这表明,与诸多部族都把地下的石椁、木椁或土圹作为死者亡灵生活的家不同,氵岁人把一家人平时的住房让给死者,将其变成安葬亲人的实际墓葬,这么做的目的在于让死去的亲人在阴间生活得更舒适一点,其亡魂更便于出入阴阳两界以保护活着的亲人。通过朝鲜古代人丧葬仪礼上的这种形式,我们可以看到灵魂崇拜在朝鲜半岛一隅的独特表现。亡者灵魂之去处。人死之后其灵魂将去往何处,对此,古代各民族和地域各有不同的解释。朝鲜民间自古流传着亡者去往彼世、魂归黄泉或成鬼魂等说法。这是朝鲜族的祖先凭原始的意识、感觉、主观意志等形成的理念,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这奠定了他们的世界观、灵魂观的基础。他们认为人的生时魂在人死后离开肉体可以独立存在,成为亡魂(或称亡灵)而走向阴间。仔细考察朝鲜古人的葬仪模式,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亡魂的去向和它在阴间的生活。首先,像前面所考察的那样,朝鲜古代人在丧葬仪礼上非常讲究遗体的头向问题。它先后经历了东枕、南枕、北枕的变化过程,像前面讨论过的那样,这个方向在本质上都向着太阳,这显然是墓主精心设计、着意安排的。这一葬式的心理背景无疑是让亡魂在另一个世界里,像活着时一样享受阳光。其次,当时的人们认为,人死之后,其亡魂去往阴界,过着一种与人世生活类似的阴界生活。因此下葬时放置一系列的随葬品,以供亡魂在阴界使用。世纪年代中期,在图们江入海口地区的雄基郡龙水洞古墓中发现了非常有价值的葬式。与古代贝冢、住居一起发现的这座古墓中的尸骨采取了东枕伸展型的姿势,有趣的是,其头部放置瓦罐,两腿之间附带着石镞。这里的瓦罐极可能是死者生前装食粮用的盛具,石镞无疑是狩猎或战斗用的武器,安葬时将瓦罐放在头侧,石镞放在两腿之间,意味着墓主按照习俗考虑让死者的亡魂在阴间像生前那样生活,也就是说,把死者生前的生活样式带到了阴间冥界中去。这只是其中的一例而已。亡者在彼世的生活。在朝鲜半岛南北各地发现的古墓中,随葬品是极其普遍的。还有,自上古时期起,朝鲜人对墓葬开始精心设计、着意安排,甚至不惜成本地经营墓葬。朝鲜历来的墓室形态有支石、板石、石室、壅棺、石椁、石室木椁、木椁、土圹木椁、砖筑等多种,每个时代的人们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状况允许的范围内,为了安排好亲人的墓葬而绞尽脑汁。在墓室的设计上除了其轴向和各式各样的随葬品之外,还精心安排羡道、墓门、玄室、附椁等,而上流阶层的墓室还安排侧室、烟道、壁画和高档的随葬品等。人们把坟墓看作死者亡魂居住的家,尽量安排得周全、舒服一点,让死去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里也像活着时一样安乐地生活,借以慰藉亡魂。以上的各个方面证明,朝鲜古代各个时期的人们都一致认为,人的生魂一旦离开肉体后,便在另一个世界里过着另一种生活。然而,在死者亡魂去向的看法上,古代朝鲜的一些地方还有另一些葬俗事象令我们注意。三国志东夷传曰:辰韩以大鸟羽送死,其意欲使死者飞扬。这在朝鲜古代葬俗事象中是罕见的。现在还无法把握辰韩丧葬仪礼方面更具体的东西,但这一记录为我们提供了人的亡魂去向方面的另一种重要信息。根据这一记录,当亲人死后,辰韩人在停尸期##间,将大鸟羽放置于死者的某一部位或其周围,甚至也可能一直附带到墓葬里去。其用意就是让死者的生魂脱离肉体之后,能像飞鸟一样在空中飞扬。北宋寰宇记也进一步引申其意道:欲使死者神魂飞扬。可知,古代辰韩人在丧葬观念上认为人死后,其神魂在空中飞散浮扬,或其灵魂升天化为神灵。这说明古代辰韩人以为人的生魂因人的死亡而脱离尸体后,变成亡魂乘着大鸟的羽毛向上飞去,飞到他们幻想中的另一个世界。在朝鲜半岛至今为止发现的种种葬俗事象,尚未发现与此类似的实例,这只能留待今后的调查研究。高句丽人独特的生死观高句丽人的生死观。生的欢乐和死的恐惧,自古是人之常情。人类经历了最初因为不理解人的生灭之道所带来的对死亡的恐惧,到对人的生命现象的初步感知,乃至对生死的自然之理认同超脱的过程。在古代,朝鲜人通过各种经验开始懂得了人有生有死,像植物的荣枯一样,人的生与死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生命有常的认识,是他们在观念上的一次飞跃,奠定了他们生死观的基础。由于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与中国大陆长期毗连并频繁交流等原因,高句丽精神文化的发展也领先于半岛的其他国家和地域。在对待人的生死问题上,高句丽人也具有比较开明的认识和习俗。后汉书#东夷传记录道:高句丽婚姻,便稍营送终之具,金、银、财、帛尽于厚葬,积石为封,亦种松柏。高句丽人年轻结婚时,便已准备齐全自己死亡时的一套送终之具,而且人死后投入很大一笔钱财尽于厚葬。这样的婚俗和葬俗,在各个民族、地域是罕见的。唐李延寿的南史#外国传也载:高句丽其俗,已嫁娶便稍做送终之衣。年轻结婚之时,便同时考虑病老死后的送终事宜,而且预备好魂归黄泉时的一套寿衣和用具,人死送葬时则竭尽心力和财力。我们不能不考虑高句丽人这些民俗仪礼事象背后的文化心理因素。在当时的条件下,高句丽人已经意识到人的生死是一条不可违抗的规律。在他们的观念中,死对于活着的人是悲痛的,但对于死者却意味着对于尘世的解脱。所以,他们的葬礼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处理方法。据隋书#东夷传载:高丽,死者殡于屋内,,,初终哭泣,葬则鼓舞,作乐以送之。埋迄悉取死者生时服,玩车马置于墓侧。会葬者争取而去。可见,高句丽人的葬礼当时已经不仅有哭泣,而且还有鼓舞作乐。同时,把死者埋葬完毕,将死者生前的衣服和玩车马之类放在墓侧,参加葬礼的人们争先恐后地将这些衣物拿走。这种葬俗事象,在古代不能不是一件极其新鲜的事情。高句丽人的这种丧葬仪礼,一方面表现出生者对死者的哀悼,怀念死者生前的善举和功德,超度亡魂,使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里得以安息。另一方面,他们通过这种独特的丧葬仪礼,免除生者对死者的恐惧心理,使死者的灵魂得到欢娱和安慰,表现出他们对生老病死这一客观规律的超脱认识。这种葬俗事象,除封建迷信观念因素外,也含有一定朴素的古代唯物主义观念因素。高句丽人独特的丧葬观念。高句丽人在治墓习俗上,积石为封,亦种松柏,石头坚固、性凉,以此为材料,作墓椁、墓室、墓陵使人感觉踏实。松柏性挺拔、耐寒、四季常青而秀逸,是北方人喜爱的树种。高句丽人把松柏种植在积石墓葬周围,意在寄托对死者的美好愿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高句丽人持有上述对人的生死观念,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鬼魂观念和灵魂崇拜。其实,高句丽人对灵魂的崇拜,与半岛其他国家和地域没有什么两样。他们对墓轴头向的讲究和东、南方向亦即对太阳和光明的着意追求,就显示出其灵魂崇拜的思想。高句丽人对随葬品也是非常讲究的,早期积石墓葬中出土的土器、石镞、玉制品、木炭等随葬品显示出他们要让死者亡魂在阴间像生时一样享用这些东西,让死者灵魂和生前一样生活。后来,高句丽人的随葬品越来越繁多奢华,像上述文献记录的金、银、财、帛尽于厚葬。高句丽人也相信人死之后灵魂不灭,所以想通过这种极尽诚意的厚葬,借以安慰亡灵,让亲人的亡灵时刻保佑活着的亲人。还有,他们的墓冢安排是非常讲究的。高句丽人的墓制,随着时代的发展,从支石墓、积石冢类,向封土石室坟转变。黄海道安岳郡的封土墓群,是高句丽的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其中的冬寿墓,是一个典型的封土石室墓。其石室用玄武岩与石灰岩石板构筑,在南北轴向的前后石室旁筑有侧室,侧室壁上绘有主人公的肖像和生活用品,前室壁上也绘制了武士图和文武百官图。显然,这是一座属于王公贵族阶层人士的墓葬。从墓室的布置、随葬品和壁画的内容看,墓主一意要让死者的亡魂在阴间也要过上与生前相类似的生活。这样的事实表明,高句丽人对灵魂的崇拜意识已经有相当的变化和发展,而这种灵魂崇拜意识与其生死观一起,构成了他们人生观的体系。##朝鲜古代丧葬意识的基本取向纵观古代朝鲜的丧葬史,它经历了不断变异发展的过程。尽管葬俗具有时间上的传承性和空间上的播布性,但由于是以口头和行为方式传承,所以也有传播中的不稳定性。从朝鲜古代葬俗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新的因素即中国葬俗及其观念意识的不断渗透,朝鲜传统的丧葬模式和观念逐渐发生了很大的变异。这种变异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开始。后周书#东夷传说:高(句)丽父母及夫丧,其服制同于华夏。在这里所说的高句丽,可能指的是中古以后的高句丽。由于缺乏具体的文献资料证明,我们很难了解高句丽当时的丧葬仪礼的内容,但从这一记录中,多少可以了解其受中国葬俗影响的痕迹。隋书#东夷传也说:高(句)丽,死者殡于屋内,经三年择吉日而葬。居父母及夫之丧,服皆三年。兄弟三月。亲人死后殡于屋内,经三年才择吉日而葬,父母及夫丧服三年,兄弟三个月才能脱服。这些内容基本上与中国儒教的丧葬仪礼相一致。发源于高句丽的百济,其丧制如高(句)丽(隋书#东夷传),百济父母及夫死者,三年治服(后周书#东夷传)。高句丽和百济逐步接受儒教丧礼的观念和程式,都是由于其与中国接壤和进行文化交流的结果。进入统一新罗时期,丧葬仪礼在传统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儒教的观念和内容,同时也受佛教生死观和丧葬模式的影响,也曾流行火葬法。到了高丽时期,随着传统思想文化与儒、佛、道并兴的思想政策的实行,在丧葬仪礼上也出现了传统的死者仪礼和祖先崇拜与儒、佛、道的丧葬仪礼并存的局面。高丽末期,从中国传入了朱子性理学,在上层开始逐步排斥佛教和道教的丧葬观念与仪礼,逐步推广了儒教的丧葬仪礼。进入李朝以后,儒教性理学的丧葬仪礼被加以法制化,普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中国朱熹的家礼和李朝时期的国朝五礼仪、四礼编览等,成为治理丧葬仪礼的指导性典籍。根据朱子家礼,人死以断气为准,接着通过招魂使游离徘徊的亡魂附回尸体,之后设灵座、铭旌。葬礼完毕后,设神位供奉于上厅中央,以此为祖先的亡魂依附的身体。经过年的服丧期后,将此神位供奉于祠堂,在每年特定的日子里家人对它极尽供奉礼。此外,根据朱子家礼,在丧葬仪礼与祭礼上,也有很多繁杂的程序和规定。总之,尽管三国以后随着时代的更替和思想文化的演变,丧葬仪礼的观念和程式有了很大的变异,但灵魂不灭的观念却始终没有变。灵魂崇拜意识始终被传承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李朝时期的这种灵魂不灭观念以祖先崇拜为前提,在灵魂崇拜意识里融进了浓厚的儒家孝道思想。在以朱子性理学为正统思想的李朝社会中,一个丧主及其亲人对其祖先和父母的葬礼和祭礼举办得愈有诚意,就被看作愈有孝行的人和诚意正心的人。有了这种正心,然后才能忠孝两全。这些观念和意识一直延续到近代社会中,直到西方思想文化涌进之后,现代城市生活日益发达,其影响才逐渐地在减少和消失。参考文献司马迁史记#朝鲜传M济南:齐鲁出版社,崔尚春韩国民俗文化研究M成文阁,金宽峰冠婚丧祭M太西出版社,张哲秀韩国的冠婚丧祭M集文堂,TheBurialCustomsandtheConceptofSoulWorshipintheAncientKoreanLIYan(CollegeofChineseEthnicLanguagesandLiteratures,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Beijing,China)Abstract:AsaKoreantradition,theburialcustomshasbeenshapedbyKoreanpeoplesconceptionsindifferenthistoricalperiodsinancientKoreaWhenpracticingthecustoms,Koreanspainstakinglyarrangedtheheaddirectionofthedead,compositionofthefuneraryobjects,thedesignofthecoffin,andtheprogramofthesacrificeTheconceptofimmortalityandworshipforthesoulreflectedinthecustomsisanimportantaspectfortheworldviewoftheancientKoreansanddisplaysauniqueconceptofsoulandtheculturalpsychologyoftheancientKoreansKeywords:Koreaburialcustomssoulworshipculturalheritage##

Bookmark the permalink.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