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间传说

  阴间,又称阴司、阴府,或又称幽都[1]、冥界等,是神话和宗教中的概念,指人死以后居住的世界。


  中国文化存在普遍的阴阳理论,以现世的人间为阳间,死后生活的地方是阴间。至少在周朝以前,人们就认为人分魂魄,作为阳气的魂和作为阴形的魄结合形成人,人死以后,神魂灵气归于天,精魄形骸归于地[2],以魂气形魄来解释人前世、现世和来世的演化,并将精灵世界分为三界:地上的人间,天上神灵的天堂,地下精魄的地府。黄泉可能是中国宗教信仰中最早出现的阴间地府的概念。


  后来,汉代佛教传入后,受其影响,在道教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系统的地狱体系,即十八层地狱。地府的概念大于地狱,阴间的概念又大于地府。阴间泛指亡魂所在的空间,因而不局限于地府,甚或可能和地上人间在空间上重合而人无法感知;地狱特指囚禁和惩罚生前罪孽深重的亡魂之地,可以说是阴间地府的监狱和刑场;而一般人死后在地府仍可能含笑九泉,像在人间生活一样,上善之人死后甚至成仙成神荣入天堂[3]。 酆都大帝(酆都北阴大帝)以及五方鬼帝中的其他四鬼帝、阎王(阎罗王)或分立的十殿阎罗等则是冥界的主宰者,后土神(后土皇地祇)[4]、泰山神天齐王(东岳大帝)、地藏王、城隍等也是掌管人生死的神。 坟墓被认为是人死以后在阴间的居所,传统上人们会将墓室装扮成在人间正常理想生活中居室的样子。《说文》:“墓者,没也。”“葬者,藏也。”中国在早期有墓无坟,史书记载尧、舜、禹、汤王、文王、武王、周公等离世后都采用平地以下的墓葬[5]。《礼记·檀弓》:“古者墓而不坟。”后来墓地又出现了地表以上的坟以及地上建筑。


  华人相信,阴间使用冥币做为通货,故焚烧冥币纸钱,可帮助祖先的经济。根据佛教的轮回观,相信地狱道为六道众生之一(人亦是其中之一),在地狱受尽业报后,亦可以从地狱转世到人界或其他界。另有人相信地府中存在以苦刑处罚罪过的地狱,通过冥币能够买通地狱中的无常鬼卒、牛头马面等,而使祖先免于较重的刑罚。 人们又相信,祖先的在天之灵与人世间的自己同在,虽然阴阳两隔,但他们始终在阴界或天堂关注著自己,并会保佑子孙后代。已故亲属的家人往往会在除夕、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寒衣节等节日,祭祖且焚烧纸钱给阴间的亲属。在寒食节、清明、上巳等节日还会扫墓。祭祖时,除了上香、烧纸钱,还会奉上供品特别是上好的食品,如鱼、肉、蔬菜和酒、茶、水果、零食还有点心等。也有人相信,人在阴间若缺乏食物会成为饿鬼,祭祖上供品可以让祖先在阴间也过上好生活,同时向让祖先禀告子孙后代在人间也过得很好。这些信仰让人们敬天祭祖、慎重追远,除了达到感情的寄托和心灵的充实,也会达到儒教中崇祖感恩、民德归厚的宗旨。


  注释


1.^ 幽都,即幽冥都府。《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 王逸注:“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


2.^ 《礼记·郊特牲》:“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注曰:“魂者神也,阳也,气也。魄者精也,阴也,形也。”


3.^ 《太平经》:“上善之人”,死后阴曹判官“著善籍之文,名之为善人之籍”,“行仰善,与天地四时五行合信,诸神相爱,有知相教,有奇文异策相当,见空缺相荐相保,有小有异言相谏正,有珍奇相遗,共进于天神。”


4.^ 后土又称“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俗称为“后土娘娘”,和主宰天界的皇天上帝(玉皇大帝)相配,掌阴阳,育万物,被称为“大地之母”,是最早的土地之王,主宰地上和地下。祂掌管生死的职能在秦汉以后的华夏宗教信仰中逐渐转移给了东岳大帝。


5.^ 《吕氏春秋》:“尧葬于榖林通树之,舜葬于纪市廛不变其肆,禹葬会稽不变人徙。”《汉书·楚元王传附刘向传》中载刘向曰:“殷汤无葬处,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祈年馆下,樗里子葬于武库,皆无丘垄之处。”

Bookmark the permalink.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