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上饶》每日分享之七月半-鬼节!

今天是农历7月15日中元节(俗称鬼节、佛教称盂兰盆节)。民间在中元节这天会举办祭祀活动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这天晚上,城市的十字路口
上,可见到人们焚烧的纸灰;纸莲花将托起的蜡河灯起伏在蜿蜒的河流中,逐波而荡,幽蓝的河水在暗夜里如冥界的通道,载去凡间的思念。

按过去的上饶老习俗,七月半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备办丰盛酒菜祭奠亡灵,在厅下堂前摆上八仙桌,桌子正位点燃二根蜡烛,插上六支香,摆上八盘菜,斟上白
酒,遥请本家的亡人前来赴宴,据说阴间祖宗大人来作客是不可以惊扰的,阴阳有隔,阳间人必须回避,可偏偏有的胆大的孩子初生牛犊不怕鬼,好奇地在门缝里偷
看,据说小孩独具“童子眼”,能看见白胡子老爷爷在桌上吃饭,传说得神乎其神,胆小的会吓得半死。

  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尤以华南,是七月十四日,相传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在汉字文化圈不少地区都有相关的节日活动,“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

  相传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养;无主孤魂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至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举行设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普渡”、“施孤”布施活动,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某些地区在这一天会有普渡的习俗,称为“中元普渡”,后来更发展为盛大的祭典,称为“盂兰盛会”、“盂兰胜会” 。

  中元节对于国人来说似乎是个陌生的节日(有一个原因也许是这天不放假),唯一的噱头大概就是一个鬼节。其实,这个节日充满了浓烈的哀思,其意义不亚于清明。在日本,人们对盂兰盆节就很重视,现已是仅次于元旦的重要节日,企业、公司一般都会放假一周左右,称为“盆休”,很多出门在外工作的日本人都会选择利用这个假期返乡团聚祭祖。

  那么,这一天你有寄托哀思的人吗?这一天我们还可以为逝去和活着的人做什么?

放河灯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报谢父母

  依照佛家的说法,阴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众生,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释迦牟尼佛有一重要弟子名唤目犍连(简称目连),修持甚深,以神通著称,相传目连的母亲做了很多坏事,死后变成了饿鬼,目连以神通看到后,十分伤心,就运用法力将饭菜拿给母亲食用,可是饭一到母亲口边就化为焰灰,目连大声向释迦牟尼佛哭救。佛陀告诉他,必须集合众僧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济度。目连依佛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

  这种仪式最早从南北朝时代目连救母的作功德法会中开始流行,据《佛祖统纪》记载,梁武帝即开始设坛举行盂兰盆法会。自此往后,历代帝王人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

  如今,也许不会再有这样盛大的节日,但你要记着,父母会一天天老去,甚至离开你,请你不要忘了现在就对他们好。

最后。。。当然还有看鬼片!

鬼节不看鬼片简直人鬼不容。温情过后,来点刺激的还是不错。

Bookmark the permalink.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